土族盘绣强势归来 农村老汉拿起绣花针

04.08.2015  15:29

   刚刚过去的7月份,互助县东沟乡年先村被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包围,农闲的村民们再次聚到一起,学习土族盘绣技艺,100多名学员中,竟然有数十名老汉的身影。土族盘绣在年先村的强势归来,让这里的村民都成为行家里手。

  名符其实的盘绣村

  在外面谈到盘绣,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互助土族,而在互助提及盘绣,没有人不知道年先村的。在年先村,盘绣的历史可以说和村落的历史轨迹完全重合。土族盘绣一度被认为濒临失传时,在年先村仍能很容易地找到它的影子。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与国内其他刺绣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向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海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李永新表示,土族阿姑绣出的荷包,还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订情物。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绣特有的气质。

  土族盘绣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这也是土族盘绣在年先村得以完整传承的主要原因。

  谁来为土族盘绣“接盘”

  土族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费工费料。也正因如此,在生活用品工业化、规模化的当下,被长期用于生活的盘绣也遭遇传承的尴尬。

  互助县东沟乡乡长周生寿表示,现在农村年轻一代基本都长期在外打工,劳务收入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年先村村民王贤忠现在主要从事土族刺绣收购销售生意,据其介绍,一幅小的盘绣作品,也要5天才能完成,得到的工钱为5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绣师”。

  王贤忠十几年前就知道村里每家每户都司空见惯的盘绣具有经济价值,他当时主要是从村民手里收购土族服饰,然后再卖到景区景点。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负责服务接待工作的儿子告诉他,土族盘绣在奥运会现场展出并深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睐。因此,一家三口合计后决定专门从事土族剌绣加工、销售,但绣娘的短缺常常成为他的困惑。

  农村老汉拿起绣花针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东沟乡2008年摘得的一个桂冠。年先村的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的大放异彩,为这一称号加码。

  东沟乡党委书记王正芳介绍,在市场主导及县乡政府的引导下,年先村正在向土族刺绣村迈进。上个月,县文化局、扶贫局再次在年先村组织刺绣培训班,同时还举办了刺绣展览会及刺绣大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村民参与刺绣的积极性。

  此外,土族盘绣协会在村里的组建,也让年先土族盘绣不再孤芳自赏。在村民王贤忠家里记者看到,展厅里各色刺绣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刺绣的马头图案,让人叹为观止。据介绍,这么一幅马头图案刺绣,能卖到3000多元,而有些盘绣作品,市场价过万元的也不在少数。

  村民们的刺绣产品通过协会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地走向市场,协会也会将外面一些需求大的图案带回村里变成刺绣产品,完成了和市场的对接。王贤忠告诉记者,年先的刺绣产品在北京、广东、内蒙古等地深受欢迎。

  有了市场,村民们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留守村里的老人也重新拿起绣花针,其中百分之六十是老汉们。不仅是年先村或者东沟乡,周边的丹麻镇、五十镇等地,也兴起了土族刺绣热。

  土族盘绣准备“嫁”给青稞酒

  土族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由此互助土族故里被誉为“彩虹故乡”。

  无疑,具有世界唯一性的土族盘绣已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符号,或者说是一种象征。为此,东沟乡准备将盘绣和青稞酒“联姻”。

  青稞酒是互助县又一个品牌特产,和盘绣的结合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思妙想。据东沟乡乡长周生寿介绍,他们主要想把年先村的土族盘绣用在青稞酒的包装上,目前已开发出部分产品,随后将和青稞酒生产企业进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