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观村:唐朝李氏后裔在此扎根

18.04.2016  15:09

  从它的地名、习俗再到姓氏的传承,土观村让我们印象深刻。一座山峰,怎么会有这么奇异的名称?一个土族村庄,怎么会有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从平安区出发跨过湟水河经过白马寺,继续沿红崖子沟向北前行25公里,再从五十镇镇政府向西前行1公里,一座形如巨龙的山坡便出现在眼前,它的脚下就是我们所要走访的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土观村,而我们的故事也将从这个山坡开始……

  “巨龙”脚下土观村

  无论它是否伟岸,是否让你驻足相望,但仅从这个让人极易产生联想的山名,足以让你产生兴趣去倾听它的故事。

  在湟水河重要的支流红崖子沟西部的一隅,可能是因为它不够伟岸,又或许是因为它土红的颜色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就很可能会错过眼前这条“巨龙”。

  海东山区多为雹线通过之地,尤其是互助县最为明显。这里山高气寒,农作物所受的自然灾害较多,如旱、涝、雹、霜、虫等,其中尤以雹灾最为严重。因此,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灾害,在没有可靠的科学办法加以防止的时候,虔诚的藏传佛教信仰群众只能借助于宗教的力量来消除内心的恐惧,以求得丰盈的果实。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由于这座靠山能为村庄挡住冰雹的袭击,因此被称为“挡坡”。除了能够挡住冰雹这一说法,挡坡还有另外一种让人不得不信服的说法:“挡山是养出来的神山。”在当地方言中将“放羊”读作“挡羊”,由于村子自古就以放牧为生,加之这里干旱少雨,为了保持生态的稳定和牧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村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村规,就是每年一过青苗节,村中任何人都不许到后山放羊。这种村规加上土族群众对山水的敬仰,久而久之,后山就这样被当地人“挡”了起来,也就有了现在的挡坡之名。

  土观村不大,面积只有六平方公里。它西依档坡,东为寺热果喇山,北邻五十镇荷包村,南北向的红崖子沟河从村子东侧流过。共263户,1050人,其中98%的人都是土族。

  土观村不小,它共有7个社,四个自然村。村子最北部为七社构成的上土观堡自然村,因这里筑有上土观堡而得名;村子的中心位置为三、六社构成的土观自然村,因这里建有土观寺、土观囊而得名;村子最南部为一、七社构成的土观自然村,因这里筑有下土观堡而得名;要到达村子的四、五社——黑老鸦(当地口语读“wa”)自然村,那就得翻过挡坡山梁继续往西行驶3公里。

  如果你有机会翻过挡坡来到“黑老鸦”,那么你会发现挡坡两侧有着完全不同的自然风貌:西侧狭长的山谷里干旱少耕地,而东侧则是土地肥美的宽阔牧场,难怪这里即便是老鸦成群、交通不便,但还是有一些村民愿意迁往这里,世代生活。

  “土官”演变为“土观”

  “河湟的李氏为西夏后裔”,如今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话题,但在土观村,土族李氏又有一个全新的历史版本。

  调查中我们得知,土观村80%以上的村民为李姓,而且土族风俗比较浓郁纯正,生活习俗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土观村村民自称是李宝通后裔,还感叹如果当时不是李宝通的莽撞,这里现在肯定是佛教圣地。

  相传唐朝年间,李录王之子李宝通驻扎西宁府时,想选一处风水宝地为自己修建行宫。于是他到处察看,最后选定了现在的互助县五十镇土观村与丹麻镇桦林村交界的一处地方开始修建行宫。正当大家为行宫大殿修建中梁时,突然一只乌鸦飞落到梁上并叫了三声,李宝通觉得晦气,随即拿出弓箭射向乌鸦,受到惊吓的乌鸦便飞走了。

  此事过去几个月后,李宝通去西藏拉萨朝拜,在布达拉宫释迦牟尼佛像前,他看到了一支弓箭,正是当初自己射了鸟鸦的那只箭,于是心中大慌,暗叫不妙。原来当时落在大殿粱上的那只乌鸦,是佛的化身,自己居然拿箭射了它,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觉得再住在新建的行宫里会给家人带来祸端,于是便带着家人从此搬离,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在此地繁衍生息。

  因为李宝通为原来的“土官”,其后代生活的地方被叫做土官村,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土观村。据传李宝通是汉人,故现在的土观村土族群众中还保留着汉族的腊月二十三送灶神、过年贴春联的习俗。

  古城堡—村庄的浓缩版

  打麦场是土族村落重要的节点空间,无论村落大小,一般都有打谷场。土观村有三个打谷场,分别位于村落北部、中心、南部,与干道相连,交通便利。打麦场不仅是生产设施,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土族传统的安昭舞、纳顿舞、婚礼舞等都在此进行,村落中心最大的打麦场设置了篮球架等设施,满足村民的日常活动需要。

  作为村落的主要入口,打麦场一角又堆筑高约2米的平台,其上建造藏传佛教建筑小型“崩康”作为入口标识。土观村崩康始建于清代,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为一转三式样,歇山顶,四周开廊,中间用砖墙封闭,内装宝瓶、佛像等,用于镇邪驱恶,保佑地方平安,人民幸福安康。

  河湟地区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北宋起就大量修筑堡寨。古堡是河湟地区军事聚落演变的实例,也是土族最古老的聚居形式的微缩。河湟地区古堡自古建立在军事要塞,也是与外部建立经济、物资交流的据点,因此,以古堡建村或筑城在河湟地区颇为常见。

  土观村传统民居群的中心地带是古城堡,它的建筑年代据说可以追溯到清代。土观村古堡平面呈不规则形状,由黄土版筑而成,四面留有残墙。东残墙长约100米,南残墙长约105米,西残墙长约60米,北残墙长约90米,外墙高8约米,外墙墙基厚达90厘米。大门位于东侧,门柱由用鹅卵石垒砌,其上镶嵌着一扇厚重的木门,为80年代翻修。

  古堡以喇嘛庙为核心有一处公共空间,庙以北现为废墟和少量植被,据传曾为饲马场。保存较完整的民居寥寥无几,其他均只剩下残墙及大门。喇嘛庙是典型汉藏结合式建筑,主体结构基本采用汉族地区传统的木结构梁架,歇山顶式的屋顶,但细部装饰如转经轮、雷台和屋顶的鸦吻兽头等部分,仍突出藏式庙宇的特点。

  从平面形态来看,古堡就像村落的微缩版,寺庙位于村落制高点,生产生活均围绕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