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落实接地气,做好贫困群众贴心人——记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村第一书记种延宁

23.05.2017  05:44
百花争春人勤劳,万物复苏忙春耕,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有利时机,田野里,到处是农民们劳作忙碌的身影,大家都抢抓时节,播下了新的希望。又是一个寻常的周末,然而在土门关乡上山庄村有一个人,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走到群众身边,为群众解难题、谋福利。他就是西宁市公安局驻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第一书记种延宁。
来自西宁市公安局的种延宁2015年来到上山庄村已有三个年头了,刚来到村里时他就担心:村子这么穷,怎么脱贫?他只能多花些时间走访村民,把每一户家庭的真实情况都吃透摸清后,才开展精准帮扶工作。一开始,种延宁与村民的交流存在严重障碍,只能慢慢的听反复的问。他说:"如果是真心帮助,交流问题都不是障碍,现在的种延宁也能沉说一口流利的湟中话了。"

皮肤黝黑、穿着朴素是大多数人对种延宁的第一印象。相处时间久了,种延宁的实诚、朴实、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在扶贫工作中尽可能地为村民谋福利,流转了1000亩土地,打造乡村旅游,让贫困户、无劳动能力的村民到基地去劳作,每人每天有80元收入;天冷时,带领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因为种延宁肯花时间与村民交心,短时间内他就得到了村民的接受和爱戴,大家亲如一家人。
                上山庄村地处大山深处,信息相对闭塞,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敢闯敢拼的干劲。种延宁首先从扶心扶志入手,深入农户倾听群众诉求,宣讲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典型的致富案例,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的热情,先后联系农业技术专家在村里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多场次。                                                                                                                                                 
                打赢扶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关健,然而产业发展极其不易,扶贫产业更难。上山庄村基础薄、条件差,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找准产业、既要立足农村资源禀赋,又要适合扶贫对象特点,这就是摆在种延宁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优化产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定规划、搞基建、抓项目,为帮扶村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称赞和好评,使得上山庄村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了村民确保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他实地调研,科学研判,最终把乡村旅游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为了确保这一项目早日落地,他多次往返市县乡村间,争取300万元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引资3000万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按照配股分红的方式每年获得利息分红。
只有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才能使基层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号召力;才能使基层组织真正为村民兴办公益事业等实事;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党的形象和威信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从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种延宁说。
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正充满生机地向我们大踏步走来。"醉美上山庄",它将成为我省脱贫攻坚战役的一个"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