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百名记者一线行】布东村:偏远牧区新气象

17.12.2017  08:42

  布东村的生态移民居住点。

  青海新闻网讯 12月13日,我们来到达日县满掌乡布东村,刚进村顿感眼前一亮,柏油路宽敞平坦,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整齐划一,村民们个个容光焕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布东村距离县城百余公里,全村有4个牧业合作社,239户,961人。在海拔4100米的大山深处,牧民们守护三江源生态核心区,治理黑土滩实现绿色家园的同时,还耕耘出了一个“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耀。

  短短几年,种植饲草到种大黄,一次次嬗变中,布东村牧民吃了苦也尝到了甜。尤其,近几年加强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力度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20年前,放牧过度、造成草场退化时,面对水土流失、沙化草场,有人哭了。然而泪干后,他们不再说什么,行动起来在黑土里种草。20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了回报,如今的布东村的草场绿了,生活富裕了,2017年,全村收入又增加了18万元。

  说起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82岁的老党员才昂感慨地说,要不是党和政府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中,给我们选择了禁牧还草这条路,哪里会有今天你们看到的布东村啊!

  始于几年前,满掌乡在布东村推广饲草种植。起初只是在家门口空地上种植,后来延伸到自家的草场里。如今,全村种草面积达到了866.7公顷,几乎每家每户参与种植业。

  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培训种植技术,发放补贴。经过不懈努力,布东村百姓纷纷走上了种植饲草之路,从此他们的草场绿了,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住环境优美,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布东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也不断的提升。

  说到布东村人的素质高,从一个细节上就能体现出来。在布东村的公路两边,居民的房前屋后,很少见纸屑、饮料瓶等垃圾,非常干净整洁,这在牧区里是难能可贵的。满掌乡书记尕藏当智自豪地说,该村的环境卫生在全县村中屈指可数的。

  只有户户净,才有村村洁。布东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都是村民自发维护和清扫出来的,只要谁看见路上脏了,都会主动打扫。“环保意识从自我抓起,村里提出设立环保协会。在自愿的前提下,每月集中组织牧民捡拾废弃塑料袋、清理公路边的卫生等劳动,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的纠正,教育大家既要讲究公共环境卫生,又要讲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做文明小公民。”尕藏当智告诉记者,这样延续下来的好习惯,终于造就了今日布东村的美好环境。

  先进的文化提升着人们的素质,丰富多彩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经过多年的熏染,在布东村,敬老爱幼已成自觉,邻里之间相互礼让蔚染成风,家庭和谐更是成了起码要求。在这样的良好风气下,村里街坊四邻、干部群众和谐共处,守望相助,一片安逸祥和的景象。

  面对记者,牧民洛热道出了他的感谢之语,“我是个残疾人,去年得了个大病,需要很多治疗费,乡上和村里的干部群众知道我的情况后,纷纷捐款,三万多元啊,我这辈子不会忘记他们的帮助”。每逢佳节村里都会给村民发米、面、油等,村里每考上名大学生就有补助奖励,极大地减轻了村民的负担。在布东村,乡政府还为贫困户的牧民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草原管护员,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使布东村每一个家庭都奔走在幸福路上。

  说起布东村欣欣向荣的村风民风建设,离不开一代代优秀、有勇有谋、敢想敢干的“当家人”。人们对老书记才让加竖起大拇指,正是这个爱管事、善管事、能管事的支书,17年如一日,为布东村入选县、州、省,“全国文明村镇”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他的带领下,布东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大难”,到现在的全国文明村,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今年4月,乡上的干部和村里的群众利用45天的时间,打通了村里的40公里的主干道,修通了涵洞。“包括道路两边的水道,乡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亲自设计的。”牧民才让作为其中一员,显得尤为自豪。

  如今,布东村的文明创建的步伐坚实而沉稳,全村的每个角落都有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印记,全村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幸福的花儿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