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进社区“量身领岗”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14.04.2016  16:15

  青海新闻网讯 乌兰县进一步深化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组织在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社区按需量身认岗领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背景

  在职党员进社区“量身领岗”工作,是乌兰县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针对群众“办事难”创新推出的一项便民服务工作。通过此项工作,让老百姓不出社区、不出户就能把想办的事办好,让“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在行动中体现、在落实中生根。在职党员进社区“量身领岗”工作开展以来,有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让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切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做法

  立足人岗相宜,建档立卡亮身份。是科学设岗。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对所属在职党员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在职党员居住地所在社区需要和居民诉求,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制定岗位职责,明确职责任务。申请认岗。社区党组织将设定的岗位名称、所需人员、职责任务、服务意向等信息进行公布,在职党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坚持“能履行什么岗位就选什么岗位”的原则,向社区提出申请,分别认领1至2个适合自己的岗位,由社区党组织统筹确定,及时进行公开。公示明岗。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认岗情况、岗位组成人员、职责任务、服务内容、工作要求、监督形式等具体项目,及时公开告知,为广大城乡居民群众所需、所求、所愿指明方向,使在职党员八小时外有岗、有位、有责、有为。跟踪督岗。活动中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一步之遥”的情况纳入督导范围,确保在职党员更好地履职尽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立足党员管理,从严要求强素质。双重管理方面,在职党员“八小时内”接受工作单位管理,参加工作单位各项活动。“八小时外”,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所在社区“亮身份”、“展身手”,立足社区所需、居民所急、自己所能,参加主题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接受社区党组织“二次管理”。岗位管理方面,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领岗情况,对在职党员认岗领岗、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从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来衡量服务标准,评判服务效果,不断强化对在职党员的岗位管理。评议管理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对在职党员进社区的表现情况纳入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进行一次考核。组团管理方面,社区党组织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要求,将社区工作人员和已报到的在职党员进行组团,组成社区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为民服务,通过组团的形式,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在职党员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立足群众所需,强化服务得民心。在承诺服务中,在职党员根据自身能力、条件和特长,量力而行,做出承诺,重点对群众所需所盼所愿方面做出实际、具体、可行的承诺,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塑造党员率先垂范、诚信守诺的良好形象,使广大党员联系群众有“平台”,服务群众有“目标”。在志愿服务中,在职党员深入居住地所在社区,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等活动。截至目前,开展便民利民活动130场次,服务群众480人次。在爱心服务中,在职党员采取一对一、一帮一等形式,积极开展“结对子、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深入走访辖区年老党员、困难党员、残疾家庭、贫困家庭,及时给予关怀和帮扶。在坐镇服务中,在职党员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亮开身份,深入到居住地所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坐镇到民政、医保、计生等服务窗口,为城乡居民群众开展现场服务,心贴心沟通交流、面对面答疑释惑、听取意见,力所能及地提供全面、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

  立足作风转变,服务群众见成效。变“单位人”为“社区人”。广大在职党员纷纷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转变角色,把自己置身于社区,定位于居民,密切联系群众,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与社区居民交朋友,面对面沟通交流,心贴心开展服务,打消了居民群众思想顾虑,转变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变“领导者”为“志愿者”。在职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发挥个人专长,加入“党员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队”,参加社区党组织开展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踊跃当好一名信息员、做好一个表率、参加一支服务队、帮好一家困难户、办好一件实事“五个一”承诺,帮助社区和居民解决实际难题,给群众带去实惠。变“分外事”为“分内事”。在职党员开展进社区活动中,把社区当自家来建设,把居民当亲友来服务,一改往日“社区事务社区管”、“社区工作事不关己”等片面的思想认识,把社区建设和居民服务当作“分内事”加以推进,使在职党员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更加扎实服务群众,更加有效解决问题。四是变“随机性”为“常态化”。在职党员积极发挥党性观念强、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工作推动力大的优势,把进社区、入基层、联群众、强服务作为常态化工作来做,从“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扎实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成效

  党员干部知识与本领在工作中提高。“马上办”使机关工作人员提高为民服务的知识水平;服务承诺使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干事创业本领。

  党群干群在工作中缩短距离。党的声音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声音的集中反映,忠实地传播和践行这些声音,是实现群众与党“零距离”的根本保证。全县开展的“在职党员进社区”、“微心愿”等活动,既传播了党的声音,又用行动证实党的声音,缩短着党群、干群的距离。

  大德公德私德在工作中提升。全县开设的“道德讲堂”,用传统文化培育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大德公德和私德;组织开展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中各种宣讲团,用身边人身边事的现代文明提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大德公德和私德;用先进事迹,用先进典型塑造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大德公德和私德。

   启示

  必须搞清楚有哪些“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找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真问题、大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瓶颈问题。

  必须把群众之声听清听懂听真听准。联系和服务群众,既有一个愿不愿、会不会的问题,还有一个真假联系和服务的问题。真联系和服务群众,就要适应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需求的变化,深入基层放下架子,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了解群众生活状况,把群众的渴求之声听清听懂听真听准,需要之意搞清搞准搞明搞真,及时根据群众的需求调整服务时间,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使群众需求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第一信号和根本导向。

  必须与群众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在吃透群众需求上下功夫,在领会群众诉求上求实效,使各项工作与群众要求合拍,与群众期盼一致。用真心与群众交友取心于民,用真话与群众交谈取信于民,用真情与群众交流取暖于民。把一切为了和依靠群众作为力量源泉,形成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为各项事业的大发展注入新的不竭动力和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