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蓝皮书》在西宁正式发布

16.01.2016  17:37

  2016年《青海蓝皮书》发布现场

   (记者 朵海平 摄影报道)1月15日,2016年《青海蓝皮书》在西宁正式发布。

  《青海蓝皮书》是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长期从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权威部门人士撰写的书籍。《青海蓝皮书》既是集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智慧和精华,对当前青海热点问题进行年度专业研究的重要成果表达形式,也是青海社科院广视角、全方位宣传青海的一个重要咨询平台。

  2016年《青海蓝皮书》,即《2016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我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书突出综合性、原创性和前瞻性,在经济新常态和我省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围绕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增长调结构、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等重大现实问题,从战略高度对2016年乃至“十三五”时期我省面临的形势进行综合阐释和认真分析,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理性研判。

  以下是记者对2016年《青海蓝皮书》主要内容作的梳理:

  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蓝皮书指出,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青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推进改革攻坚,强化驱动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2015年前三季度青海经济运行特点:一是农业经济特色发展趋势明显,特别是高效设施农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较为明显。二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7.4%,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居全国31省(市、区)第16位,居西部12省(市、区)第8位,居西北5省区第2位。工业行业分化态势渐趋明朗,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装备制造和食品、衣副食品加工制造行业增速明显提升,石油、煤炭等资源类行业和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回落,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工业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三是现代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势头良好。在传统服务业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金融保险、电子商务、高原旅游、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已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三产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回落、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持续低迷是投资增长下滑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待提振。五是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增收放缓的不利局面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民生事业的持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青海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一是经济总量稳步增加,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5年新增10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增长了10倍多,铁路建设迈入高铁时代,形成“一主六辅”机场格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本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后劲。农牧业发展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过渡期和全面推进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工业产业布局优化,传统产业改造加快,轻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比重不断提高,重工业增速回落,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有成长潜力的新材料、能源产业、生物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传统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发展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四化”建设同步推进,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区域发展渐趋协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政管理体制、医药卫生、户籍制度、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文化体制、公共资源交易、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及土地草场林权流转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蓝皮书分析,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走弱,低增长、低就业、低需求等不利因素短期内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十二五”时期青海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始终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与此同时,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不高、产业转型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重、资源环境约束紧等长期性、体制性、结构性问题长期制约着青海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据蓝皮书预测,“十三五”期,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的实施,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区域新格局,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青海生产力发展的增长极以及产业分工的优化布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使得全省区域间和产业间不仅呈现出良性互动和集群发展的新特征以及外向发展、加快发展、产业转移承接、生态转型、和谐发展等新态势,也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下行压力和特殊挑战。2016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初步判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计在7.5%左右。

  今年国税部门税收预计将达143亿 增速呈放缓态势

  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转型升级短期效果有限、生态环保约束趋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青海国税组织收入形势较为严峻,面临着极大的减收压力。2016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税源加速发展压力依然较大,减税政策出台预期较高,国税收入形势面临新的挑战。预计2016年国税部门税收收入总量将达到143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增速呈现平稳放缓态势。

  蓝皮书分析,2015年上半年青海国税收入特点:一是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税收结构相应调整。产业结构呈现出与全国相同的积极变化趋势。与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第三产业入库税收收入28.56亿元,占国税收入总额的40.35%,占比提高5.5个百分点。二是税收政策调节作用显现,税率提高促进增收。运用税收政策手段助力雾霾、污染等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税率“三连调”、卷烟批发环节消费税税率上调等政策对引导消费结构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短期内税率上调也有力地推动了消费税收入的增长。三是税收征管力度不断增强,税源质量稳步提高。面对严峻的组织收入形势,通过强化税源监控力度,优化调整重点税源监控范围,监控户数较上年增加8.33%;不断强化税收征管措施,上半年全省取得纳税评估成果2.76亿元,查补入库税收2.53亿元,同比增长1.36倍。四是支柱税种减收程度加深,收入降幅有所扩大。受重点产品外部需求趋缓、价格持续下降影响,占国税部门收入近三分之二的支柱税种——增值税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减收程度不断加深。上半年增值税累计入库34.44亿元,同比下降27.26%,收入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12.87个百分点,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56.1%下降至48.7%,国税收入增长缺乏有力支撑。

  蓝皮书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背下,面对当前国税收入增长支撑动力不足,减税因素不断增强,减收态势逐渐显现的局面,青海国税税收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针对性地重点实施好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创新建设企业融资平台,构建新型税收收入管理体系等系列新的对策措施。青海省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及人文禀赋,应充分发挥这些特殊禀赋的作用,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一方面对于传统产业,加大土地、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的倾斜,引导其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或融合,逐步做大做强并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新型产业,通过资金、税费、技术、人才、特色资源等要素的倾斜,进行“定向滴灌”式扶持,使其加快成长、做精做强,并与传统产业互联互融,形成“倒梯型”税源结构模型,分散经济税收下行风险。

  高新技术产业将成我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期是青海工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从硅材料制备、切片、电池组件制造,到锂电池材料制备、各类储能电池和逆变器制造;从建成大规模光伏发电基地,到形成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高原生态有机畜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到中藏药、畜产品深度加工和高原特色生物高值化利用等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青海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预计“十三五”时期青海工业经济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回升较慢,依旧保持中低速发展态势。

  蓝皮书分析,2015年青海工业增速总体虽然放缓,但新常态下也出现了新变化,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消费品生产发展迅猛,增速高于平均增速,传统行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月,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产业增长较快,增速保持在20%以上,大大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从近几年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来看,企业行业分化明显。一方面主要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效益下滑状况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轻工业、装备制造业优势凸显,成为青海利润的增长动力。

  蓝皮书指出,青海工业发展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总量还是产业优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将是今后几年青海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金融加大力度支持涉农、涉牧、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

  蓝皮书分析,青海普惠金融取得长足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辖内涉农、涉牧、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有力保障了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发展所需资金。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家涉农金融机构为主力,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蓝皮书指出,2015年青海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初步建立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先后引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农牧区、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延伸机构和下沉服务网点,在全省农牧区共设有金融服务网点580个,形成了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家涉农金融机构为主力,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供给主体逐步增多,网点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二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央行政策导向和支持作用。相关金融部门通过综合运用再贷款、优惠利率和信贷政策指引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创新建立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新模式。重点支持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一般农户增加收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探索建立“金惠工程导入+村级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定向支持”的“四位一体”支农融资新模式,在大通县试点启动了“一十百千”工程,即重点扶持一个乡镇、十个行政村、一百家专业合作社和新型经济组织、一千家农户。四是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探索开展了“代格模式”、“约该模式”、“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资金担保+信用工程”等藏区特色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模式。

  我省电子商务发展迎来机遇期

  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态,青海电子商务近年来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随着一系列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上线运营,为青海电子商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青海电子商务进入综合发展的良性阶段。2015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37.2亿元,同比增长26.0%;网络零售额40.43亿元,同比增长27.5%,相当于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3%。

  为促进青海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发挥产业聚集和行业示范引领作用,青海首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成并投入运营。

  蓝皮书分析,发展电子商务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建设多少个网络交易平台,而是将网络化的商业、管理理念引入到传统产业、行业和企业,使其能够利用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拓展市场空间,提升经营能力和营运水平,让网络真正发挥其开放、广泛、便捷的效力,使商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端点紧密结合,进而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国家和青海相关文件的出台及有关战略部署的形成,青海电子商务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电子商务以其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不断向省内商贸、物流、金融、生产、生活服务等各行业渗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引擎。

  蓝皮书指出,青海电子商务目前主要集中应用在服务业范畴内,如网络购物、服务消费、充值缴费、票务预定、在线金融等。在农牧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偏重于农畜产品的销售环节上,而将电子商务贯穿整个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实例还相对较少,距离实现互联网技术在农牧业上全面应用的智能农牧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省内部分电商企业已将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点开设至社区、乡镇、农村、牧区,但仍以提供服务以及畅通农畜产品和工业生产品双向流通环节为主要功能。在工业领域,电子商务的应用相对更少,工业企业的产供销方式仍以传统经营方式为主,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实例少之又少。

  我省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青海是新时期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探索的先行之地,青海社会工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本土化服务模式、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作为社会工作事业欠发展地区,青海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蓝皮书认为,青海社会工作事业虽然起步晚,但也取得一些成绩:一是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推动落实三方面推进政策研究创新。二是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体现在回应社会发展需求、项目化运作、持续不断的专业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四是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机制加速发展。五是政策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服务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化发展。

  蓝皮书指出,青海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一是持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缓慢;二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三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有待提升;四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亟待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重点从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力量参与及宣传等方面予以推进。

  扶贫开发“同德模式”的经验启示

  在实践过程中,青海海南州同德县采取因策扶贫、资源整合、特色发展、民生保障、制度建设、联点负责等一系列措施,有重点、有步骤、较为系统地进行了扶贫攻坚的探索和创新,具有模式借鉴价值,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蓝皮书认为,“同德模式”的做法是,以“三分天下”战略为蓝图,推动县城经济跨越发展;以资源整合为平台,整体扭转贫困落后面貌;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增强农牧民发展能力;以民生保障为基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项目后期管理长效机制;以联点负责为抓手,落实干部考核激励机制。

  蓝皮书指出,扶贫开发“同德模式”对破解青海藏区区域性贫困难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一是只有把维护民族团结当作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根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存在的紧迫问题优先解决,对不均等、不到位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主动解决,才能实现宗教有序和睦、民族团结融洽,才能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基石。二是只有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下功夫努力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为群众带来更多实惠,才能凝聚民心,从根本上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地区稳定和谐的根基才能牢固。三是只有着眼服务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干部作风得到根本转变,才能形成加快发展、实现脱贫的强大合力。四是只有把扶贫攻坚当作当前民族贫困地区最重要、最迫切的群众工作,心系民心,找准路子,对准焦点,精准发力,努力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才能有效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才能记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五是只有把扶贫攻坚的成交体现在贫困群众真真切切的生活改善上,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