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扶贫,阔步在阳关大道——我省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述评(中篇)

28.07.2015  11:07

   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到一方水土滋润一方生活,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路上,我省踩准节奏迈出铿锵步伐,让幸福渐进。

  长期以来,我省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特殊类型区域内整体脱贫难度大。全省1622个贫困村中,约9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沟壑林立、干旱缺水、灾害频发的浅脑山区;藏区许多县城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偏远分散,交通不便,环境严酷。

  按照解决最突出、最迫切问题的思路,“十二五”以来,我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37亿元,整合资金超过60亿元,实施了青甘川交界地区、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南部三乡等6个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有力助推了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汇“扶贫之水”,浇“最干涸土地”,以超常规扶贫手段创脱贫“新模式”

  盛夏的同德县城,一座座塔吊尽情地挥舞着臂膀,产业园、住宅区等工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奔流的巴曲河上,一座崭新的大桥将新、旧两个城区连接起来,勃勃生机跃然眼目。

  在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内的秀麻哈达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旦真措和同事们正在调试机器,刚刚高中毕业的旦真措上个月在成都接受了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穿线、接线技术。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占地面积10亩,总投资561万元,其中扶贫资金占到82%,公司投产后预计年均产值达255万元,年利润98万元,项目惠及秀麻村690户、2780人,户均年增收507元,带动42人就业。

  这是同德县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2012年11月,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集中力量,精准发力,采用超常规扶贫手段,投资42亿多元,三年内全方位改变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贫困落后面貌。”如此攻坚扶贫力度,在青海扶贫史上属首次。

  同德县地处海南、黄南和果洛三个藏族自治州的交接处,长期以来,因环境恶劣,基础薄弱,灾害频发,全境农牧产业几乎为零,全县75%农牧民处在贫困线以下。

  农牧民日夜期盼脱贫致富。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场史无前例的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战打响。

  一笔笔巨大资金投入,一项项优厚政策落实,创新的扶贫机制实施……同德大地,煦暖的阳光照进了每一个贫困的角落,温暖了每个同德人的心窝。

  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做起,解决群众吃水、用电、行路、就医、住房等方面实际困难;抓住增收这个核心,创办了两个扶贫产业园、三个农牧业示范园区和八大种养区;采用“三分天下”战略,即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在原有草场放牧,改变了以往扶贫开发模式,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民致贫因素。

  短短三年间,同德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54亿元,增加到2015年(预计)13.66亿元,年均递增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489元到了2014年的7469元,年均递增13%;

  全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69万人下降到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8073人,减少贫困人口2.88万人。

  “两增一减”,数字记下同德扶贫攻坚的成效,更映出凝心聚力开创出的同德今日、明日之美好。

  如今,基础设施更新、住房全部翻新,医疗机构入村、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年间,全县贫困人口从3.69万下降到7935人,“力争三年内使全县3.69万农牧民实现基本脱贫”的目标已近在咫尺。

  同德县扶贫,开创了我省特殊类型地区扶贫攻坚的“同德模式”,做到了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这种全新的扶贫开发大格局,不但促进了同德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青海探索出了一条藏区扶贫攻坚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

  从“瞄准”到“紧盯”到“转变”,变中突围解题,以更接轨的思路创脱贫发展“新路子”

  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不仅仅是“同德模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连片开发、雨露计划培训、社会扶贫等扶贫开发模式,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达10384人。

  果洛州是我省最典型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因病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全州有74个贫困村8708户贫困户,3.12万名贫困人口。

  “瞄准”和“转变”成为果洛州扶贫的新思路。

  瞄准,就是工作推进、资金使用紧紧盯住贫困群体;转变,就是把扶贫工作的着力点由主要盯住基础设施、公益事业,转变到帮助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上来,逐步走出了“基础设施靠行业、入户项目靠扶贫、扩大规模靠信贷、增力提效靠帮扶”的扶贫开发路子。

  果洛州围绕群众增收目标,打破各部门以往“各自为政”的做法,农牧、林业、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交通、水利、民政等部门共同发力,积极开展行业扶贫。

  2014年配套各类资金3.94亿元,实施了生态养殖、藏药材种植、文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综合用房项目建设以及旅游等扶贫项目建设,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25个,贫困地区修建乡村道路51.66公里。

  走进达日县吉迈镇“爱车”汽车修理店,索南才仁正在给一辆小轿车换轮胎,手持工具的他忙得满头大汗。

  “以前我只会放牧,搬到县城以后参加了技工培训,现在有了手艺,省上、县上还给我们自主创业的补助资金,我现在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这在以前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索南才仁笑呵呵地说。

  和索南才仁一样,通过“雨露计划”得到专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在果洛州有4869名,通过运输、商贸、服务、加工等实用技术和科技推广培训,使绝大多数贫困家庭达到了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本着“一次投入、扶持穷人、村内互助、有借有还、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果洛州从抓互助金试点入手,开展“村企共建”,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在达日、甘德、班玛、久治四县15个乡镇贫困村开展按互助资金运作模式及程序发放运行,扶持贫困户662户2849人。

  今年,我省继续安排第一批扶贫攻坚资金1290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幅16.7%,将进一步加大对果洛州扶贫开发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

  果洛州扶贫开发已转入一个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五个同步推进”,叠加多重成效,以扶贫攻坚为依托创脱贫致富“新梦想”

  依托扶贫攻坚,实现脱贫之梦。

  2014年5月,海北州牧区农事队特殊类型扶贫攻坚工作启动,对祁连、海晏、刚察三县26个牧区农事队1206户4460名特殊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扶贫攻坚。

  到去年年底,三县完成了21个农事队900余户近3500人的扶贫搬迁工程,牧区农事队特殊类型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短短7个月,扶贫工作成效如此显著,这得益于“五个同步”机制的扎实推进:

  易地搬迁住房建设和基础配套建设同步进行;

  迁入地安置点建设和迁出地土地整理及促进生产资料集约化经营同步进行;

  县城等集中安置点建设和就近就地安置点建设同步进行;

  易地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同步进行;

  安置点建设和建立长效管理服务机制同步进行。

  2014年,海北州牧区农事队总投入8471.8万元,实施18个农事队易地搬迁项目和后续产业项目,搬迁770户2860人。

  结合小城镇建设及“美丽乡村”工程,海北州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的方式,并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完善了水、电、路、暖等配套设施,目前,搬迁项目户农事队群众入住新居的比例达到80%。

  而搬得出仅仅是第一步,能致富才是关键。

  刚察县积极建设养殖、商铺和旅游接待站等后续产业项目;海晏县投入养殖专业合作社,产生效益为搬迁户分红和扶持产业及搞运输周转;祁连县在县城购置商铺,使搬迁群众能够及时投入致富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海北州牧区农事队贫困群众依托扶贫攻坚工程,正朝2015年基本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迈进。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

  尽管“战贫困”、“斩穷根”的征程不易,但是我们看到、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在“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执政理念不断驱动下,我省扶贫攻坚战不断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安排资金16442万元,重点实施整村推进、住房改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全力推进青海与川甘交界地区扶贫攻坚;

  落实资金40664.6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住房建设、技能培训项目5大类95项,对兴海县南部三乡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攻坚;

  采取“3331”搬迁模式,以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整体流转现有土地,发展拉面经济,种植生态经济林,种草养畜,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集中力量解决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部三乡特殊贫困问题……

  倾心倾力,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美好,让所有的群众都幸福安康,青海区域扶贫——阔步在阳关大道!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