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城乡“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见闻

12.05.2016  12:25
青海日报

  2015年11月,我省“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全面启动,全省上下开始创建和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明家庭典型。

  2015年12月,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分类细化标准、创新评定模式、出台激励办法,树典型、创先进……几个月来,这场创建活动,在土乡大地上开展的风生水起。

  在城镇,创建活动扎扎实实

  “父母生来祖国养,幸福安康全靠党;坚定信念跟着党,为国争光做贡献。遵纪守法是根本,诚信做人要事明;抵制违法与乱纪,诚实守信人人夸……”

  在威远镇的园丁小区,辖区曲艺队正在为小区的居民们进行一场特殊的表演。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十几位退休的老人把“五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内容编写成了一句句朗朗上口的“五星文明歌”;说它是表演,你拉二胡,我吹笛子,脍炙人口的宣传形式引得围观的群众连连叫好。

  “拉横幅、做彩页、发宣传册,这些宣传形式我们之前都尝试过,可效果都不如咱们的曲艺队!唱歌、说快板,还有花儿,这些形式都是咱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南街社区的居委会主任陈育蓉笑着说。

  威远镇南街社区共有居民4028户,9349人。作为全县城镇“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示范点,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社区将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家属院和园丁小区选为试点楼院先行先试。

  “各位居民,刚刚我已经把评选的目的和否决条件跟大家说清楚了,接下来大家说说自己家里的情况吧!”在职校会议室里,由36名居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正在进行,社区工作人员郭迎春说完开场白,台下的申报人就开始了“自我介绍”。

  “我叫汪源魁,是一名党员。我家的基本情况是……”

  看着手里“五星级文明户”的名单,陈育蓉告诉记者:创建流程首先是工作人员发放推荐表,让居民自主“认星”,随后召开听证会,让评议小组慎重“评星”。对于筛选出的“五星户”,根据《城镇五星级文明户评选否决条件》进行再次筛查,每星对应的否决条件中只要有一条达不到,就得不到这颗星。等名单确定,上报到评审委员会,再由委员会负责走访考察,进行“核星”。最后一步,就是,社区审核“定星”,进行公示。严格评选程序,才能让选出的“五星户”实至名归!

  家住园丁小区的龙守德是一名退休职工。经过层层审核,龙大爷一家被评初选为“五星文明户”,可最后的名单里却没有他的名字。原来,是在走访核实时遇到了问题。“单位离得近,我们就去走访,离得远,我们就发函。龙大爷的儿媳在县林业局,通过走访,我们进行了调查,可他儿子在机场上班,我们发的函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按照程序,就取消了这次的评选资格。”工作人员陈娟邦解释道。

  虽然对这次落选感到特别遗憾,可是当听说自己下次能够优先评选时,龙守德笑着表示,下次一定继续争取。

  住在县环保局家属院的曹文云是评审小组一员,发函去单位核实的这个意见就是他提出来的。“既然作为试点,我们社区的创建工作一定要做扎实,而不是填张表就草草结束。”曹文云告诉记者,小区很多居民都是早出晚归,有些邻居之间相互都不太了解,而去单位了解,才能掌握更真实的情况。

  此次南街社区的两个试点楼院一共有1340户居民,一开始申报“五星级文明户”的居民占到32%,而最后,经过层层筛选,只评选出9户。

  “要是只追求百分比,这个创建活动就没有什么意义,既然要评,就得扎扎实实。”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永兴如是说。

  在农村,创建活动蓬勃兴旺

  走进丹麻镇东丹麻村的村两委会议室,不大的房子里挤满了人。

  “咱们好好看看,值得学习的地方多着呢!”说话的人叫乔永东,是松多藏族乡的党委书记。今天他来这儿的目的就是带着全乡8个村的村干部“取经”。

  “上周在这开完观摩会,我就觉得他们村的这项工作做得详细、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这不,今天我把他们都叫来了!”乔永东一边告诉记者,一边跟村干部们安排任务:“看好!把照片拍上!”

  “我们把宣传标语印在抽纸、门帘、年画上发放到家家户户,让每一户村民先了解情况,再通过设立善行义举榜,用农户身边的事例来弘扬正能量。”看着整理好的一叠叠材料,镇党委书记黄志祥接着说:最值得一提的是把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和“我们的节日”这个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每一个节日确定一个重点星,开展特色单星创评活动。比如在元旦,我们就引导农户打扫卫生,争创“卫生整洁星”;春节时我们引导群众过平安祥和的节日,争创“诚信守法星”。前两天我们还通过劳动节的契机,组织技能培训,让大家争创“勤劳致富星”。

  更丹守仁以前是村上的书记。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干下来,村上的情况他一门清。“五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工作开展后,老书记感触颇深。“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村民的素质也得跟得上啊!这个活动开展后,别的不说,村干部三天两头来家里宣传,家家户户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爱国爱党、诚实守信、勤劳奉献,村上的风气自然会越来越好!”

  家住六社的杨成兰是个爱干净的人,院子不大,可从大门口到院子里,都被她打扫的干干净净。“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孙子在学校。平时家里就剩我和老伴儿!”作为刚刚评选出来的“五星级文明户”,杨成兰特别高兴,在她看来,这是村上对她们家的一种鼓励,也是左邻右舍对他们的一种肯定。“现在村上风气好,很少有吵架拌嘴的事情。我们家虽然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挣得不多,但我们都知道知足常乐,一家人和和气气也是小康生活!人往高处走,评选活动开始后,谁都不愿意落在后面。”杨成兰说着笑了起来。

  “村民们都很自觉,在自评时就认认真真对待这个问题。就像孙长军,觉得自己家的卫生整洁度达不到要求,在创评考评表上,主动要求减星。”村委会主任张德明说。

  “前几天,我们刚刚出台了激励办法,这对于我们工作开展又是一种不小的帮助,有助于形成家家户户争创五星级文明户的热潮!”王永兴说。

  如今,创建“五星级文明户”春风已经吹遍互助城乡,正如社区曲艺队的“花儿”里唱的那样,五星级标准天天讲,只盼着后代们安康;文明和谐好风尚,只为了家乡更美好!

  牧民南拉先和他的文化中心

  “惠民政策类、文化类、历史类、传记类、藏文文献……”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民族文化中心270平方米的图书室,书架上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其中不乏二十四史、藏文史籍、藏文小人书、英文名著等稀缺书目,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到了某县级的图书馆里,其实这个图书室是过马营镇查乃亥村牧民南拉先筹资修建的。

  在这个图书室里,光从图书的分类和所藏书籍就可以看出南拉先对它的用心和所寄于的期望。到目前,该图书室累计投入资金31万元,购置图书5万余册,征订报纸杂志40余种。这只是南拉先创建的文化中心图书室的一部分,南拉先还修建了砖木结构图书室9间。

  修建这个图书室还有一段故事。南拉先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牧民,因为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自己没上几年学便辍学在家,经过很多年的打拼后终于摆脱了贫困,日子蒸蒸日上。

  到了2000年,南拉先已经算是镇上的一个小老板了,但他依旧忘不了自幼所受文化知识贫乏之苦,心里念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为了让乡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利用科技致富,当年他便从自办空心砖厂盈利的5万元中拿出2万元投入到图书室和其他文化项目建设中。

  自图书室建成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室,学习文化知识,了解科技知识和时事政策,村镇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读书看报学理论、学知识的多了,喝酒、打麻将的少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关心经济发展、国家大事的多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做贡献、比素质、改陋习的多了。”南拉先欣喜地说道。

  每天早上9点图书室开门后,文化中心周边的学生、村民们都会到这里读书、学习,补充知识,去图书室看书逐步成为了村民的日常。

  南拉先给村民带来的可不只是这些“硬知识”,在图书室旁有间屋子里面摆满了堆绣、唐卡、刺绣等各种类型的藏式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南拉先介绍说这些作品都是学员们的作品,在2010年他自筹2万元开办了藏绣和石雕项目培训班,让当地的妇女和一部分农牧民在农闲时间自愿参加培训。学员们既有了额外的收入,又能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每年文化中心都会举办三期培训班,平均参加人次达370人。

  羊毛加是切扎村的牧民,2014年她得知过马营镇有个藏绣培训班。起初她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经过15天的培训后她自己便可以独自进行藏绣制作。羊毛加由衷地说:“这个培训班真是太好了!以前自己就是闲坐在家里,现在学会了这个技能,做做藏绣还能补贴家用。”

  随着南拉先的培训班越办越好,像羊毛加一样的许多周边村子的牧民都慕名来他的文化站学习藏绣、石雕等技术,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致富的门路。

  “办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技之长,把带大家一起致富从‘嘴上说’变成‘手上来’,这一路走来不仅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而且还有意外的惊喜。”南拉先说的意外的惊喜是指屋子里一副蓝色的商标绣品,刚开始培训班一般都绣一些传统的人物、动物、八宝图等藏绣产品,后来在一次学员的交流会上,一位学员向老师问道:“能不能绣点其他类型的呢?”就是这个突发奇想让培训班的展览作品中多了许多新意,汉字书法绣和商标绣成了培训班继传统藏绣外,学员们致富的另一个“法宝”。

  图书室和藏绣、石雕培训班只是南拉先民族文化中心里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带动致富的一部分,在中心走廊的展览牌上记录着这些年南拉先组织周边村民开展藏歌比赛的一幕幕场景,其中比赛奖品从脸盆、铁锅、茶壶一直到电视、冰箱、摩托车,见证了藏歌比赛的变迁。

  单单看过南拉先的民族文化中心里的图书馆和藏绣、石雕培训班文化中心的就让人感慨其内容的丰富多彩,但精彩之处正在南拉先的努力下变的越来越多。现在,以图书室为龙头,涉及电脑、英语培训、电影放映、民俗实物展览、藏歌比赛等文化活动已成为过马营镇乃至贵南县创建“文化宣传中心户”的样板,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

  目前,南拉先正计划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组建一支牧民文艺演出队,通过逐步在省内外演出,继续增加乡亲的收入。他还打算购置一批象棋、跳绳、乒乓球、台球桌、健身器材等文体娱乐设施,把图书室为主的文化中心办成“宣传政策、科技培训、文化娱乐、信息网络”为一体的致富阵地,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信息需求,让当地的农牧民得到更多、更实在的精神文化享受。

  开放,精神文明“家园”的一朵奇葩

  前不久,在乌兰县茶卡镇几十公里外一片漫无边际的草原上,采访了建在这里的乌兰县吉仁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这家看上去在草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畜产品生产企业,却牵着周边几个村的数百户牧民,通过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推开的窗口”,在自身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靠着开放的情怀,带领农牧民在几千公里外的大都市叩开了“致富门”。无疑,带有时代特点的精神坐标和精神追求,让吉仁公司把开放的精神意识转化为发展动力,才拥有了一片“海阔天空”。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赋予了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时代气息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并在契合每一个历程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中,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开放意识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的劲潮中,是我们追求的新的精神高度。

  作为一个深居内陆的欠发达省区,在打开省门,突破自然环境上的封闭中,开放意识让我省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后发之势。同时让我省的精神文明程度借势而上,不断提升到新的层面,为我省的奋起赶超输入了不竭的精神资源。

  开放,意味着同长期形成的陈旧观念告别,同沿袭已久的僵化思维定式告别,意味着通过“打开的门窗”不断呼吸新鲜空气,接纳新鲜理念,在积极向现代文明意识靠近中,真正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真正让开放意识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并在其良好的精神思想土壤上,培育出自信、自强、自励的“精神绿茵”。让开放意识成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最富特色的标志。

  在开放的路径上,我们已留下一路芬芳,青海在国内外声名鹊起,在自身得以迅速崛起的同时,让世界看到了这个亘古的边陲之地,走进现代文明的侧影;以前固守庄廓、草山的农牧民,借着开放的时代风潮,以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走向国内外……

  大手拉小手 同心助梦圆——国网黄化公司帮扶克宁完小现场小记

  近日,跟随国网黄化供电公司的17名电力职工,我们驱车前往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多禾茂乡克宁寄宿制完全小学,参加“中国梦国网情·助学圆梦行动”公益捐赠活动。

  行进中的山路蜿蜿蜒蜒,崎岖险峻,早上7点从尖扎县出发,在车里颠簸了近5个小时,大家才赶到海拔3700米的学校驻地。

  看得出,孩子们早早就守候在校门口,他们的小脸已被冻得通红,一见到国网的大哥哥们,僵硬的面部才流露出一丝笑意,老朋友再度重逢分外亲切,大家手拉着手一起走进校园,令人倍感温暖。

  克宁寄宿制完全小学有82名学生,都是周边克宁村和加仓村牧民的孩子,这里距县城还有百公里,地处偏远,气候恶劣,封闭贫穷,教学条件相对较差。

  2013年,国家能源局启动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3年规划,将克宁小学纳入通电计划。

  2014年6月,国网黄化供电公司电力建设人员入驻克宁村,经过5个月奋战,建成10千伏线路12公里,低压线路10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台。

  2014年11月,克宁小学的师生和周边的30户人家终于迎来大电网供电的美好生活。国网黄化供电公司职工特意为这所小学更换了电力线路、装设了路灯,捐赠了首批物资,开设了“第三课堂”。

  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助学行动更深入、更务实,2014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全省15所贫困山区学校启动实施“中国梦国网情·助学圆梦行动”公益项目。国网黄化供电公司重点在泽库县多禾茂乡克宁小学、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知海买小学、黄南州儿童福利院展开长期可持续帮扶。

  时至今日,国网黄化公司职工在克宁小学的帮扶已实现常态化,每季度至少开办1次第三课堂,每年组织1次教学设施集中捐赠,并同步开展心灵氧吧温情关爱活动。

  在克宁小学,每年开学之际,黄化职工都要专项检查该校的电力线路,确保用电环境安全可靠,同时启动“小手拉大手”安全用电宣传共建活动,树立藏区青少年安全用电意识。

  在捐赠仪式开始前,国网职工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追逐打闹,一起在单杠上练引体向上,一起唱藏歌,有几个孩子正大大方方地跟国网职工用汉语聊天,两个孩子还在泥地上用汉字写下他们的名字,给国网的大哥哥们看……

  在此次活动中,国网黄化供电公司为学生们捐赠了篮球架、教学电脑等价值4万余元的体育器材和教学用品。捐赠仪式上,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宋林鼓励孩子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学有所成。

  宋林告诉记者,“很高兴向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奉献一片爱心。我们希望通过扶持偏远乡村学校,改善就学条件,为藏族少年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为藏区发展提供支撑、注入动力。”

  “感谢黄化供电公司的捐赠,我们会把这些设备管好、用好,让同学们快乐成长,认真学习,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克宁完小校长李本才让说道,并把一面写有“捐资助学,情系藏区”字样的锦旗郑重地交给宋林。

  捐赠仪式结束后,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为学校电力线路进行了安全检查,志愿者与孩子们走进第三课堂,普及安全用电常识,他们一起打篮球,做游戏,其乐融融!

  五年级学生卓尕才让告诉我们,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这些大哥哥不仅给我们送来了篮球、铅笔盒等学习用品,还和我们一起聊天,做游戏,我们多希望他们能常来我们的校园啊!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
海西:“组团式”校园引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学历要求是怎样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