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北区“平安工程”为居民织出一道幸福网

09.11.2016  16:36
来源:西宁晚报

   “幸福平安”是当今社会永恒的主旋律,多年来,西宁市城北区一直致力于“平安北区”建设,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治安防控网络,为居民的日常生活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随着北区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外来人口、外地购房定居人员增多,征地拆迁、旧城改造引发的矛盾纠纷凸显,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监管措施力度不足。加之,辖区老旧家属院、破产企业集中,失业人员多,城北区呈现出“地域广、流动人口多、复杂问题多、矛盾纠纷多,服务与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维稳和平安建设任务艰巨。

  为此,城北区以平安为根基,加快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不断强化安全防范,构筑立体化治安“防控网”;以平安为起点,深化基层“平安细胞”建设,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构筑群防群治“自治网”;以平安为目的,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构筑多元联动“调解网”;以平安为使命,加强法治、道德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律意识和自防意识,构筑和谐稳定“心防网”;以平安为职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构筑全心全意“服务网”;“五张网”倾听人民心声,贴近时代脉搏,形成平安建设“上下联动、条块协同、齐抓共建、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共同灌溉“平安”这颗美好幸福的种子,绘制出一幅长治久安的盛世画卷!

  立体防控

  提升人民幸福感

  为进一步提高街面社会治安管控力度,加大对违法犯罪的威慑力,城北区多方调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启动建设城市管理“平安守护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整合优势资源】城北区精细谋划,建立以城管为主,政法、综治、公安、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措施,注重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转变执政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城市综合管理联勤,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平安守护工程”有序推进。

  【加强治安巡防】提升信息化、动态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打防管控”等措施,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人员、协管员、清扫员对辖区大街小巷、家属楼院、工厂企业比较了解、便于开展工作的特点,以城管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以110指挥中心为依托,以专业巡防队、义务巡防队、城管巡防队为主体,各级各类群防群治组织3000余人构筑立体巡防防控网,对主城区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和巡逻,提高街面见警率,防止矛盾激化、叠加、升级。同时,着力提高城管夜巡中队的单兵素质培养,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维稳应急机动小组,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强化了夜间巡查管控和应急处突能力。

  【注重物防建设】在小桥大街、朝阳、物流园区和青工社区人员密集、破产家属院等重点部位、重点区域修建“平安守护”工作服务站12个,主要负责治安巡逻、预防处置突发事件、调解纠纷、便民利民服务以及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同时,为城管应急管理中心配备1台无人机,为75名应急处突队员配备执法记录仪以及防暴头盔、铝合金盾牌、应急棍等特殊防暴装备,为巡逻人员在日常巡逻中执法取证、快速反应提供了有力保障,切实提高了街面社会治安管控力度。

  【完善技防措施】坚持“技防是第一防范力”理念,升级改造城管局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城北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原有的310个高清探头接入信息平台,建成集监控、研判、交办、反馈为一体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和城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建立“平安北区维稳工作”微信平台,与数字化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资源共享,以信息化手段全天候监控、分析和处理城市管理和维稳突发事件中出现的问题,使北区街面应急管理工作做到统一部署、迅捷反应、精准处置,实现城市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

  【广泛宣传引导】加大平安建设宣传力度,抓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机遇,结合万名干部下乡、法律七进等活动,树立主动宣传、深入宣传的理念,深入宣传平安北区建设取得的新成绩、总结的新经验、培育的新亮点,不断提高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为全面“平安守护工程”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平安守护工程”

  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有效增强、办事效率

  城管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制度+科技”的优势,将综治、公安、城管、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进行互联、汇聚、协同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处置事件过程统一分拨、巡办分离、全程监管,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实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评价”,在城市综合管理、高效运营、应急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天监控、震慑违法

  高清探头是数字化信息平台的一项重要资源,目前可调用的310个高清探头监控辐射所辖区主干道和小街巷,街面状况能够“尽收眼底”,随时调阅查看,迅速找到目标,及时安排人员现场处置,在信息采集、执法取证、应急保障、乱像曝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高清监控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效能,有效震慑违法犯罪。

  ◆关键词:全面巡查、维护秩序

  “平安守护工程”运行以来,街面治安秩序持续向好,三支巡逻队伍(城管协管员、清扫员组成的联防队,专职、义务巡防队,维稳应急处突队)功不可没。通过日常巡逻守护、隐患排查和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等多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实现对不法分子的震慑作用最大化,做到维稳应急工作无缝隙、无盲点。截至目前,各类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8.4%,“双抢”案件同比分别下降63%和33%,有效维护了治安秩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全套服务、群众满意

  “平安守护”工作服务站是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基点,服务站作为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窗口,集维护治安、查处违章、政策解读、法治宣传、意见反馈、服务群众为一体,让综合执法行为时时刻刻在群众的监督之下,进而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关键词:无人机航拍、消除死角

  传统的执法巡逻在面对高楼林立、道路狭窄、人员密集的区域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人机的宽视角、机动性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日常的巡查中,将无人机航拍应用到违章监控、河道保洁、应急处突等多个环节,有效覆盖了诸多监控盲点。

  多措并举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拓展矛调中心绽放和谐花】充分发挥小桥、二十里铺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吸附矛盾、重在化解,摸索总结出“4+4”工作法(即健全组织、强化队伍、延伸触角、畅通渠道四项措施和源头预防、定期排查、例会研判、联动调处四项机制),采用专业律师参与调解、辖区群众旁听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公开办事程序,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取得了矛盾纠纷入户化解一批、网格化解一批、调委会调处一批、专委会调处一批的“四个一批”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诉,增加了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使矛调中心成为联系人民群众的“开心锁”和“连心桥”,实现了党群、干群关系“双改善”,重大纠纷发生率和信访上访量的“双下降”,群众、信访部门“双满意”的目标。

  【律师参与化解拓宽法治路】区司法局协同区人民法院在法院立案庭建立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案件工作站和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律师定期值班,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受理法律援助申请,方便群众接受快捷有效的法律服务。律师听取当事人诉求,评析案件,有针对性地做好释法析理、提出处理建议、引导申诉等工作,促进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实现了息诉罢访的工作目标。

  【建立市场调委会奏响平安音】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在人员复杂、人流量多、交易量大、易产生矛盾纠纷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朝阳国际建材商场建立市场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涵盖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流动党支部、辖区派出所、工商所、商户代表等部门机构的调解组织队伍,采取辖区司法所直接指导管理,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和区司法局间接辅助配合的运行方式,协调全区人民调解资源网络,调解员深入市场第一线,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将市场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年内已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确保市场经营秩序持续向好。

  【启动法律顾问撑起保护伞】2014年城北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今年完成全覆盖,34名律师和1名基层法律工作者采取“一对N”的形式担任全区38个村、26社区的法律顾问,为辖区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一是在提供法律咨询的同时,普及法律基本常识,提高村(居)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二是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把握争议焦点、洞察各方心态,及时做出详细分析和综合判断,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不偏不倚以达到化解矛盾的最佳效果;三是充当法律参谋的作用,通过参与村居委员会各项会议,对各项规章制度、重大合同和重大决策事项进行法律审查,有效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截至目前,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解答法律咨询共计3.1万人次,代写法律文书90余份,提供法律援助25件,举办各类培训26场,参与矛盾纠纷调处60余起。

  创新医养结合

  实现老人“幸福梦”

  通过对辖区孤寡老人的关爱帮扶促进家庭和谐,并带动辖区居民积极参与邻里守望、互帮互助,推进地区和谐稳定。目前,城北区的养老机构大多还是以“养”为主要服务模式,亟需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相结合,弥补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为进一步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工作,最大程度地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城北区于2016年6月成立了两家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中心整合辖区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辖区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老年幸福院等机构的资源,充分依托各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协议,实现信息共享,截至目前与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76.7%。同时,充分发挥紧密型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和“三家”(家庭责任医师、签约服务、百姓药箱)服务的优势,设置养老床位54张,配备康复训练室、治疗室等配套设施,建立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93个,设立“家庭医生团队公示栏”139个,服务覆盖61个社区居(村)委会的所辖居民,开通就医绿色通道,落实“一免十减”26项便民服务措施,定期开展巡诊、管理、慢病随访、健康咨询和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推动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实现了“医养护一体化”,降低老年人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实惠。

  平安法治市场

  净化“菜篮子”

  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2013年底落户城北区,辐射全省及西藏、新疆等多地,是西部地区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人口流动性大,治安管理难度大。为此,城北区以建设“法治中国”为出发点,从“加强市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等理念入手,着力打造“三化六安”(“三化”即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六安”即市场交易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货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平安法治市场建设,通过建立“三官一员”、“一长八员”进市场的治理模式,提高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行多部门联动化解纠纷,形成群防群治的“大防控”格局,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放心、舒心、满意的消费环境,为商户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稳定的经营环境、促进市场不断繁荣发展。

 

  一站式诉讼服务架起

  “连心桥”

  近年来,城北法院始终坚持“以当事人为本”的司法理念,把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努力把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方便群众诉讼、凸显司法公正、展示法院形象的“为民、文明、和谐”窗口。

  今年初,区法院对诉讼服务中心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将整治立案登记与加强便民服务型窗口建设相结合,按照“建设标准化、服务亲民化、管理规范化、机制常态化”的要求,对原诉讼服务中心进行了重新调整布局,将诉讼服务中心定位于“一揽子”满足人民群众诉讼服务需求的司法服务场所。对服务窗口进行重新设计,设置了集立案登记、案卷收转、立案调解、信访接待、咨询查询、诉讼引导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纠纷”的开放式综合诉讼服务平台,拉近了法官与办事群众之间的距离。同时细化各项服务措施,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舒适的休息椅和饮水器具,提供笔墨纸张、电话、法律查询等服务。

  今年7月,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解决立案当事人缴费难、来回跑、效率低的问题,经多次与银行联系、协调,终在诉讼服务大厅安装了POS机,当事人可在几分钟内完成诉讼费和案件款缴纳业务,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大大方便了当事人,真正实现了立案窗口收案、审查、受理、收费“一站式”服务。同时,还在诉讼服务中心放置了多功能手机充电站,提供了免费无线网络信号。

  探索居家模式

  筑造“放心家”

  注重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在把村(社区)组织建设、村(居)民自治、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新海桥社区探索建立了集教育、维权、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之家”,突出一个“同”字;新世纪社区创新建立了“4+5”平安管理模式,着力打造群防群治新格局,突出一个“联”字;欣乐社区在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体中实施“四点半工程”,积极开展“三个一”爱心帮扶活动,突出一个“心”字;朱北村将农村技防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建立视频监控中心,安装视频探头8个,守护村内安宁和谐,突出一个“安”字。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各村、社区形成“一村(社区)一品、一村(社区)一特”的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