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24.01.2015  13:13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安排部署,从理论层面进一步统一思想、厘清认识、明确思路,全面推动全省上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社科联于2014年底召开了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22个单位和地区紧紧围绕主题做了深入交流。现将理论研讨会上部分发言的理论观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领导干部要做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省委组织部

  各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主要依靠力量。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使其贯穿实际生活和工作的全过程,是领导干部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领导干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实践保证。

  总体上看,我省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较好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起到了重大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一些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扭曲,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领导干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高度重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增强理想信念。要把“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现实理想具体化,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认清达赖集团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分裂渗透的反动本质,自觉增强投身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是提高党性修养、坚守精神高地。要紧紧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保证党的肌体不被任何“病毒”所侵害。结合领导干部的自身需求、学历层次、民族结构等特点,在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以宣传先进典型事例、观看电化教育片等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领导干部本人要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积极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诚心诚意地接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和监督,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切实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提高道德修养。要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群众利益作为头等大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各级党委要着力加强“三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集中反“四风”转化为常态化的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合法利益诉求,努力把激情、智慧和才干倾注到为民造福上,力求通过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是弘扬优良传统、树立正确“三观”。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省情,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结合起来,把思想建设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结合起来,把强化党性修养与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自觉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发挥好法治在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省委政法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认识法治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发挥好法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要着眼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科学立法。在推进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协调与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形成一个更加积极、富有正能量和建设性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法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

  要着眼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严格执法。要继续倡导在执法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尺,使执法司法行为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规范。

  要着眼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在司法实践中,要始终倡导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做到不拿原则做交易、不以私情枉公正,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坚决维护司法公正,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确保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充分发挥司法的教育功能,通过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有理有据的判决论述,对违反法律保障之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予以强制纠正,真正体现出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的正义追求,以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制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着眼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促进全民守法。要坚持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为依托,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改变“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的不良社会风气,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要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切实提高其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不仅让法治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思维方式,更要让法治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

   让我们的价值体系站在时代的最前端

  省社科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研究了时代的新发展与人民的新需要,对实践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

  第一,引导群众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态势,具有差异性大、弱化缺失偏离的特点,这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反映实践的科学理论,具有理论的彻底性与创新性,能够在价值目标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启发群众,提高群众觉悟,激发群众创造活力,从而对引领当代公民价值观念的正确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服务群众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和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从根本上是要服务于群众及其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实践活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切实加强对群众利益的服务作用,为群众谋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

  第三,回归群众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同时也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回归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人民群众,是让一种科学理论走入群众,融进群众,让人民群众充分掌握并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继而使得群众拥有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与勇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得我们的价值体系站在时代的最前端,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民族整体意识、忧患意识和民本意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重要的传统和心理依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得到增强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价值观念只有让人们在生活中处处感知它、时时领悟它,使它融入社会生活,才能真正被接受、被践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融入宣传教育。“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灌输、潜移默化的熏陶,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播下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融入实践养成。一种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三是融入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我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的实际,做好有关政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日常的工作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规范性文件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

  省委统战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新一代党外人士表现出价值认知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等特征,其价值取向总体积极向上,但也不乏有冲突、矛盾的一面,广大党外代表人士要发扬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结合实际工作,把不同党派、阶层、群体、民族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团结凝聚在一起,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服务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并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水平,为我省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是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要继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四个维护”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在全省营造各民族和衷共济、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深入推进宗教领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要破解寺院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抵御渗透,反对分裂,以实际行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是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想信念教育。要结合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及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加强“四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教育,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自觉践行义利兼顾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激发正能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觉回报社会、服务人民,争当改革发展的促进者、和谐青海的建设者。

   形成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合力

  省委教育工委

  要努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合力。

  一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三个统一。要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三位一体”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认同,转换为公民个人的自我认同,有效化解了认同困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要做到包容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是包容性与超越性统一。要做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核心价值观认同包含着“同意”、“接受”、“信仰”等三个层面。信仰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精神寄托。“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蕴含着指引社会主义核心观认同的前瞻性因素。

  二是把家庭打造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平台。父母主动配合、积极引导子女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尤其要使其遵守家庭和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不正确的言行要给予及时有效的纠正,敦促其养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昂扬向上的思想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正当的爱好和广博的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把学校巩固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认识当前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现状,从小抓起,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抓起。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成为青少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路人。

  四是把社会建设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坚持正确导向,激励全社会成员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点,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及时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文化、城管、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等的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教育公共环境。排查安全隐患,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西宁市委

  要把中央和省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落到实处,就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着力在通俗化、典型化、生活化和文艺化上下功夫。

  第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在“通俗化”上下功夫。一是在融入结合上抓落实。要生动活泼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讲透,让基层群众从心底接受并自觉践行。二是在宣传氛围上抓落实。让“24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印刻在人们心中,营造浓厚氛围。三是在宣传方式上求实效。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演百姓好人好事,极大提升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第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在“典型化”上下功夫。一是善于提升个体公民道德素质。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教育等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共同家园。二是善于发现宣传先进典型,让人们时刻感觉到好人就在身边,让人们学有标杆、行有规范。三是善于搭建崇德扬善讲台。经常性在社区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推动道德讲堂宣讲常态化多样化,开辟道德宣讲专题专栏,让群众看到好人好事就在身边,崇德向善的声音经常响彻耳畔。

  第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在“生活化”上下功夫。一是把握为民实践这个根本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社区工作的党建、计生、救助和城乡清洁工程等工作中去。围绕社区群众需求,积极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营造社区邻里互助、和谐友善的人文氛围。二是抓住日常养成这个关键环节。兴文明礼仪之风,兴读书学习之风,兴勤俭节约之风,兴孝老爱亲之风。三是用好创建活动这个有效载体。要发动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五城联创”活动,不断提升社区群众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

  第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在“文艺化”上下功夫。一是在基层文艺作品中努力渗透。推进文艺工作者进社区,充分挖掘最基层的文化资源,在基层文艺作品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基层文化活动中积极倡导。在全市加强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市民文化艺术节、邻里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作品鼓舞人、引领人,提升市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三是在节日文化中大力弘扬。围绕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活动,以文化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面深化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

  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吴玉敏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下中国社会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方式。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形成更广泛的改革思想共识,汇聚起更强大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量,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凝聚力、提高创新力,具有重要的调动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保证。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准则和方向坐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面精神旗帜,发挥着凝魂聚魄的思想导航功能。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进和有效实现,需要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凝聚、统合和引领全国人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汇聚起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调动和激发中国发展潜力的催化剂和促动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纽带,能够为深化改革聚合共识,有效地引领和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切实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思想对立和混乱的各种风险。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魂。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共同价值追求,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社会的每个角落,整个社会的活力才会竞相迸发,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道德要求可以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基石和信念保证。随着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显得尤为紧迫。在现实生活中,由道德激发出来的恒久能量,常常是政治和法律的作用所不能取代的。现如今,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注重道德在善政良治中应具有的独特作用,需要加大释放道德的“治理能量”,使其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基石。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