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民生——记者体验在一线:当护林员的一天

01.09.2016  23:10

从格尔木市区出发向西,路上都是茫茫戈壁。记者要去的,是一片叫新碳林的林区,并在这里体验一天护林员的工作。

上午9时许,车子从大路上一拐,拐进了戈壁滩,一阵颠簸后,停在了一座黄色小屋前。小屋后就是新碳林。与内地不同,戈壁滩上的林区低矮而缺乏绿意,植物以灌木为主,多是红柳和沙柳……

林区负责人宋吉成和几名护林员从屋里迎了出来。宋吉成看看记者脚上的休闲鞋说:“你的鞋不行。”

那要什么鞋?老宋说:“我给你准备了一双雨鞋。”戈壁滩上穿雨鞋,这令记者匪夷所思。然而,几分钟后,记者就深刻理解了雨鞋的重要。

按照安排,记者跟随老护林员严国德一起行动。抄起一把铁锨,随老严走入林区,记者发现这林区里其实就没有路,只有在灌木丛中,踩着水渠边的地埂才能前行。

水渠是人工挖出来的,大概有半米深,横穿整个林区。而在林区内,竖向排列着一道道浅沟,老严他们把这些浅沟叫“档”。一档、二档、十二档……一共有多少档,记者忘了问,也数不清。在这片248公顷的林区内,渠和档构成了一张灌溉网络。水从河里引到渠里,再从渠里引到档里。格尔木太干旱,假如没有水,植物根本活不了。

做护林员,先要学会走路。林区里到处是水,不穿雨鞋,根本走不了。走路的时候,你什么都不要想,因为稍不留神,脚下的泥泞就会给你一个下马威。这是记者滑到水渠里一次以后,总结出的经验。

从水渠里爬上来,记者膝盖以下全都湿了,却没有时间晾干,只能湿漉漉地继续走。老严说,因为地面崎岖不平,所以水流自己并不能流到所有需要的地方。护林员此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查档”,看哪个档里水多了,哪个没有水。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近一个小时,老严向右一拐,离开水渠,沿着档开始查。

“这儿水多了”,老严说要堵上。记者挥动铁锹,开始铲泥堵档。没干过活的记者发现,自己根本铲不动,老严能铲满满一铲,记者只能铲一半。堵好接着走,老严又说,“这个档水多了,扒开”,扒开相对轻松,几铲子就可以了。

走走看看,堵上、扒开,就是护林员的工作内容。走到一个较大的沟边,老严说,在这里堆个坝。堆坝两个人不够,老严一通电话,林子里又钻出来几个护林员,大家先折红柳枝堆起来,然后覆盖泥土,最后再用麻袋装满泥加固。

为什么要折树枝?老严解释,这和钢筋混凝土的原理一样,有树枝更坚固。

堆好坝,记者胳膊酸痛,汗流浃背。此时已是中午1时多。虽然累,但当凉风吹来,望着劳动成果,记者也感到了一份快乐。

要回去吃午饭,又要在林间穿行1个多小时,而且不走原路,自己在林子里去“踩”路。这次,记者又有了个经验:要从红柳中间走,别从沙柳中间走。红柳虽然也有刺,但枝条柔软,可以扒开,不会划伤脸颊。

好不容易回到小屋,一碗没有肉沫的面片、一碟萝卜就是午饭。老严说,这已经是改善伙食了,过去中午都吃馍馍喝茶水。

吃罢饭,已是3时多。记者脱下袜子晾着,以为今天不用再进林子了,可到了4时,老严又招呼起来:走!

又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水最深的地方,几乎和雨鞋齐平。又是重复的扒开和堵上。经过上午堆坝的地方,它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挡住了股股水流。

6时,疲惫的记者终于又回到了小屋。离开前,记者和老严认认真真握了次手。过去,记者曾无数次路过一片片生态林、固沙林……但经过这一天,记者心里生出了对林子深处那些身影的真诚敬意。护林员们,你们辛苦了!(黄瑾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