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组织 打基础 提能力 海东市直部门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0.12.2015  11:53

  青海新闻网讯 自海东全市加强“三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发改、环保、城建、民政、人社、城管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市委部署和市“三基”办阶段性工作安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心,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牢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上出实招,下苦功,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任务。

   申报项目衔接无缝隙

  根据市委三基办关于加强“三基”建设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海东市发改委主要牵头推动落实乡镇周转房建设,完成全市没有综合办公服务中心的84个村、11个社区的新建任务,逐步升级改革213个危旧狭小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把与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工作整合到便民服务大厅,使群众享有“一站式”服务,实现服务高效化。

  今年以来,海东市发改委对全市乡镇周转房、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全力衔接申报各类项目。今年9月,省上下达海东市地方政府债券投资项目31项,总投资2.34亿元,其中省级配套1.88亿元,市县(区)自筹0.46亿元,包括乡镇干部周转房项目6项、村(社区)办公及综合服务用房项目6项、驻寺干部办公及综合服务用房项目19项。下一步,海东市发改委将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切实加强工程进度控制、资金使用控制和质量控制,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31个项目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此外,作为全市开展“三基”问题调研11个有代表性的单位党组织之一,海东市发改委专门抽调一名副主任组织全市“三基”建设前期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了基层情况,帮助解决了实际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完成工作任务打牢基础。

   审批流程优化上水平

  自全市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执政水平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环保局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制定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认真逐项逐步推进,为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市环保局以优化审批流程为重点,大力提升机关服务大局的水平。根据中央和省、市新一轮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的要求,在严格把关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工业园区和平安、乐都核心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只要建设单位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送过来,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审查审批,缩短审批时间,已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时间平均缩短15天,报告表审批时间平均缩短7天;对完成规划环评的园区项目,指导建设单位将同类项目打捆评价审批,减少审批项目个数,使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对上报省、国家发改委或到金融部门融资的建设项目,尽可能满足申报要求,逐个项目进行分别审批;对入住园区的工业项目,在符合产业布局、清洁生产水平和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适当简化项目环评内容,加快审批进程;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聚光高科、正能新能源科技、庆丰铝业、万康铝业等项目环保设施建设出谋划策,并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项目的建设进程。

  在环境监测中,市环保局为8家小微企业减免监测服务费60余万,为企业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监测提供了快速有效的监测服务。

   惠民政策不缩水走样

  在加强“三基”建设工作中,海东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结合工作实际,出色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保证惠民政策不缩水走样。

  在涉及城镇保障性住房分配及农村“两房”建设等方面,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始终做到按规章制度工作,将省上下达的建设任务指标、建设资金全部分配到县(区),由各县(区)再进行分配和进行工程建设,杜绝了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现象。重点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资金使用和分配、建设工程质量等进行监管,使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缩水、不走样。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开工率和竣工率均为100%,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般群众奖励性住房中完成寺院宗教教职人员住房改造298户,完成农村住房建设资金投资23.13亿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7076套(户),完成全年任务的73.9%;入住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5377套(户)完成全年任务的64.6%。

  同时,以项目建设加强“三基”建设。目前,全市已全部完成今年10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全部开工建设。通过实施“高原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加强了“三基”建设,为加快海东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年解决村办公用房

  海东市民政局在“三基”建设工作中着重以“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做好保障民生基本工作,提高服务群众基本能力”为重点,坚持民生优先的基本原则,增强为民服务的基本能力,各项民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建立完善村、社区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村、社区运转经费,基层政权运转经费保障得到加强。从2015年起,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年度报酬由2011年的不低于本地区上年度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提高至当地农村居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2倍。加强新任村干部培训,对新任村(社区)“两委”书记、主任和成员全面培训,县级培训29期3914人,乡(镇)培训141期14115人;帮助指导新一届村“两委”健全完善党组织工作制度、“两委”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制度,明确成员分工和岗位职责,确保村(社区)“两委”规范运行。

  此外,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年内争取实施202个村级办公服务建设项目。其中,每个投资75万元的19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项目,每个投资50万元的183个村办公服务用房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0650万元,使每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到300平方米、每个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达到200平方米,极大改善了村级组织服务设施。

   服务群众讲便捷务实

  今年以来,海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足产业特色,大力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依托市、县(区)各类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着力培养一批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的农牧区“乡土”实用人才,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至10月份,全市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16220人。同时,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主动联系金融部门、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积极争取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筹集担保资金。1至10月份,发放贷款户2154户,贷款金额达2.78亿元;为按时还本付息的诚信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户兑现贴息资金488万元。

  同时,在2014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决定将4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区)人社部门、5项行政审批事项转为日常管理,方便了群众办事,精简了行政审批事项。坚持问题导向,自觉改进作风,修订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挂牌服务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六项制度,完善业务工作岗位效能考核内容、方法和步骤程序,着力解决好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城管执法更亲民规范

  在“三基”建设工作中,海东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结合实际,强化培训,学习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各县(区)严格按照依法治市要求,加大执法队伍法制培训力度,改进执法形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引导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依法执法,营造良好的执法社会环境。

  该局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廉政准则》,观看反腐倡廉纪录片等形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设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强的队伍。同时,开展大练兵活动,从纪律作风、言谈举止和正规秩序等方面入手,加强养成教育,把“一个敬礼、一声您好、一句谢谢、一个微笑”作为城管队伍的行为准则,规范行为举止,积极倡导文明执法,营造“礼貌待人,文明执法”的执法氛围。

  此外,实行政企共管,建立公正执法的长效机制。坚持与县城各中小学校开展文明共建互动管理,采取“小手牵大手”形式,在县城各中小学建立了一支环卫保洁队伍和文明监督队伍,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在企业集中地区,通过与企业签订城市管理共管合同形式,积极发动企业和工商户主动出人力参与城市管理活动,形成了责任共担的局面。积极探索建立严肃、公正执法的长效机制,出台行政执法用语规范和行为规范,建立完善执法执勤工作流程,对城镇管理执法领域和执法环节做出严格而细致的程序规定。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工作,统一执法标识、执法文书和处罚程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