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联动生态发展 种养双赢增收有道 我省全力推进粮改饲试点成效显现
2015年,农业部确定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为粮改饲试点县。两年多来,省农牧厅将此项工作列入重点改革台账,作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营造氛围,全力推动,粮改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介绍,通过两年的实践,证明粮改饲政策顺应了我省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各地和农牧民欢迎,并取得四方面的显著成效。
——促进生态改善。粮改饲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缓解了天然草场放牧压力,遏制了天然草场生态恶化。三县天然草原产草量由原来的190.5公斤/亩提高到了253.17公斤/亩以上,草原植被覆盖度由65%提高到了85.28%以上。饲草青贮大幅减少秸秆焚烧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饲草过腹转化还田,用于青贮饲料种植,减少化肥用量40%以上。
——促进种养循环。以粮改饲为推手,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的“草—养—肥—草”的循环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扶持3县68家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开展了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大型有机肥加工厂4家。通过2年试点建设,低产田为主的传统“粮、经”二元结构模式,逐步调整成“粮、经、饲”三元结构。3县种植结构由2014年的48:46:6调整为2016年的41:45:10。
——促进增产增效。据调查,原年产奶6吨左右的奶牛饲喂青贮玉米后,日均产奶量增加3公斤。肉牛饲喂青贮玉米后,日增重提高约0.4公斤,出栏时间缩短30天以上,饲料成本降低900元左右。肉羊饲喂青贮玉米后,饲料成本降低40元左右。
——促进群众增收。三县粮改饲试点共流转土地30多万亩,流转收入约1200万元。被解放劳动力通过再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6000万元。尤其农户通过种植燕麦等优质饲草,每亩净收益497.5元,比种植油菜亩均收入高308.25元,饲草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增收效果显著。
据了解,自2015年3个县启动粮改饲试点以来,饲草总种植面积达到44.6万亩,占3县耕地总面积的25%以上,集中连片达到15万亩,燕(黑)麦等优质饲草总产量达73万吨,项目青贮饲草45万吨。2016年,3县饲草总种植面积达到52.6万亩,比上年增8万亩,比试点前增加约22万亩。集中连片达到18万亩,比上年增3万亩,优质饲草总产量达101万吨,比上年增28万吨,比试点前增加约40多吨。项目青贮45.1万吨,带动青贮饲草总量达47.67万吨、青干草产品21.23万吨(折63.69万吨鲜草),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两年来,3县新购牧草机械100多台套、总拥有量达4500台(套)。新建青贮设施9万立方米。2016年新购200多台套(其中百万元以上大型进口机械3台)、总拥有量达5000多台(套),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14万亩。新建青贮设施11.8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青贮窖30.71万立方米,有力助推了机械化耕作收贮,有效提升了青贮能力。
王会林说,自粮改饲试点启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省委重点改革任务之一。不仅制定出台了省县两个层面、多部门参与的《青海省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3个县级《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主体、补贴环节、补助标准、测算方法、补助方式,制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还成立了省农牧厅和省财政厅为主导的省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考评组、县级人民政府主导和相关部门参与的县级领导小组,形成省级监督指导、县级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制定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县级自查考评、州县联合自查考评、省州联合考评与验收的绩效考评制度。
同时,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将“不按协议收购、销售青贮饲草,不按时支付青贮饲草购置款,不按期偿还金融部门贷款的合作社、企业和个人,恶意抬高饲草及饲草产品价格的合作社、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特别是建立了以县乡畜牧兽医站、草原站人员为责任主体的粮改饲补贴发放工作组,逐场逐户进行核查验收,紧扣饲草青贮这个环节发放补贴,确保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防止了截留、挪用和套用资金现象发生。
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全省强化宣传,依托《青海日报》、青海电视台、青海广播电台和市(州)县两级地方电视台、市州党报、微信平台等,多形式、多层次广泛宣传粮改饲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补贴措施等,营造了社会广泛参与推进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试点中,省农牧厅组织3个试点县相互开展现场交流,互学互鉴,解决了3县进度不一的问题;召开省级现场观摩会,取长补短,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健康开展。
目前,3个试点县共举办粮改饲专业知识培训班18期,培训农牧民4500余人(次)。安排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10户饲草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有力提升了农牧部门干部技术指导能力和试点推进能力,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针对试点县饲草种植、收割、加工机械不足,青贮设施缺少,资金紧缺的现状,省农牧厅用改革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展了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财政资金借贷周转2个创新试点。
一是与邮储银行合作,试点建立“授信池”,按照1:10的协议撬动比例,投入资金450万元(每县150万元),撬动贷款用于饲草青贮相关机械设备购买贴息和青贮设施建设贴息,解决粮改饲试点财政资金少、需求资金过大的问题,连续两年发放贷款都超过3000万元。
二是采取“县级人民政府担保、企业借用周转、补贴发放前返还财政”的方式,从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中给扶持建设的3家青贮饲草龙头企业分别借给周转资金100万元,用于购买饲草加工机械和修建青贮设施,提高了资金效率。
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认为,虽然3县通过贷款加大了饲草加工设施的建设,但饲草种植、收割、加工设备不足、青贮能力不强的情况仍十分突出。金融贷款门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青贮补贴标准过低带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粮改饲工作积极性。
为此,省农牧厅建议农业部从国家层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直接采取中央财政调控的方式,推动政府和银行间的合作,提高对粮改饲参与主体的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门槛,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助推粮改饲工作由点到面的推开。
同时,建议提升粮改饲补贴额度,设立粮改饲专项技术支撑资金,鼓励各地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开展适宜当地种植和当地畜种饲用的优质饲草种植和青贮等系列技术研究。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地区优质饲草相关技术研发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