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藏乡 小康路宽
金秋,高原大地满眼收获景象。
牧区草原上,一幢幢易地搬迁住房鳞次栉比,产业园区里,牧民放下牧鞭当上产业工人,生态扶贫让昔日的“放羊娃”成为生态管护员,月月有固定工资,就业扶贫造就更多增收饭碗……
幅员辽阔、沟壑纵横、高寒缺氧……青海省有六个藏族自治州,涉藏州县面积约占全省97%,生态脆弱、自然环境差、基础条件落后,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任务重的地区之一。为此,青海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把脱贫攻坚、改善民生作为推动涉藏州县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第一要务持续推进。
经过多年连续投入,一大批事关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涉藏州县的路、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条件显著改善,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方式,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一条深度贫困地区生活改善、产业发展、就业稳定的发展新路。
走田间、访牧户、探社情、察民意,近年来,涉藏州县蒸蒸日上的发展氛围和农牧民群众怡然自乐的笑脸告诉我们: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突出产业就业,
提升“输血造血”功能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城中心地段的商业步行街上,有一家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土特产品销售商店,27岁的藏族姑娘卓玛是这家店的销售。
“这是我们合作社新出的牦牛奶酒,口感很好,可以试试。”“这是早晨刚送的牦牛鲜奶。”留着马尾辫的卓玛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向顾客介绍产品。
几年前的卓玛家里没有牛羊,没有草山,是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的贫困户,随着村里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她也成了受益者之一。起初在合作社打零工,去年起,她搬到县城,住在合作社的工厂里,自己在门店做销售,一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丈夫在县城跑出租,每个月有一定的收入,实现了脱贫。
针对涉藏深度贫困地区,坚持把稳定增收和持续发展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着眼长期稳定脱贫,青海将产业、就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
近年来,青海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构建到县、到村、到户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牦牛、青稞、光伏、乡村旅游、民族手工业等绿色扶贫产业,深度贫困地区13.57万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吃上了“产业饭”。
全面完成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建设,深度贫困地区559个贫困村村均年收益达到33万元。依托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大力培育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打造了“拉格日”模式、“岗龙”模式、“哈西哇”模式等一批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典型,带动6.5万深度贫困人口增收。
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去年,青海持续推进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与省农行签订10亿元贷款协议,实施“十万头牦牛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签订1000万份扶贫大礼包营销协议,举办“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努力把牦牛、青稞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新极点”。471.6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村均年收益可达32万元。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坚持提升技能与拓展渠道并举,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贫困劳动力就业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累计建立就业示范基地90个,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49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1.9万人次。新增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4.99万个,其中安排深度贫困人口3.19万人,户均年增收2.16万元。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开发村级公益性扶贫岗位,安排贫困劳动力1.53万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聚焦“三保障”,
全力解决突出问题
盛夏的泽库草原,牛羊遍野,绿草如茵。清晨的第一道曙光照耀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东格尔社区,这里是青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
从“放羊娃”到装潢师,说起身份上这种巨大的转变,俄尖才旦感慨道:“是搬迁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以前我们住在泽曲镇热旭日村,以放羊为生,没走出过大山,更不知道什么是装潢。搬迁后我参加了县上组织的装潢培训班,开始搞装修,我们家的房子就是我自己装潢的。”说话间,俄尖才旦的眉间闪烁着一丝自豪。
脱贫摘帽,幸福花开。俄尖才旦一家是这样,青海广大涉藏地区亦是如此。
青海的深度贫困县均处于涉藏州县,着眼“三保障”、饮水安全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度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用电难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教育保障方面,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6400余名涉藏地区学生实现省内外异地就学,1.7万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农牧区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医疗保障方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全面构建,贫困群众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稳定控制在10%以内,村级卫生室全面达标,地方病、高原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看得起病”的保障水平明显增强。
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2.2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和4.4万户危房改造任务,贫困户住房全部达标,累计解决7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4.1万深度贫困人口安全饮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方面,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光纤网络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有条件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车通达率、光纤宽带率均达到100%,4G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8%,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8%,贫困地区乡镇大电网覆盖率达到97%。
十年援建,
助力涉藏地区发展
今年4月,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市五县顺利完成摘帽任务,全州12.97万贫困人口脱贫。
“村里引来了自来水,修通了水泥路,办起了生态畜牧合作社,建起了扶贫车间,也开起了牧家乐,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据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介绍:“以玉树市为例,该市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5%,到2018年底实现绝对贫困‘清零’。2019年底,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底的3951元增长到10055元,7年增长了2.6倍。”
“自2010年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十年间,北京已经派出先后四批、共计176名援青干部人才来到青海玉树进行支援工作。十年来,北京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30.7亿元,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24个。”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委员、玉树州委组织部长马晨介绍。
绿草如茵,雪山巍巍。今年6月,记者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雪山乡阴柯河村时,一家雪糕厂正在改造扩建。去年试运营阶段,这里每天生产约5000根牦牛奶雪糕。“从技术、设备到包装设计,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上海的援建。”雪山乡阴柯河村第一书记昂秀多杰说。
上海援建果洛州十年间,以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基本医疗”为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共落实803个对口支援项目,累计投资27.7亿元。
2018年至2019年,对口援青六省市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2.26亿元,实施项目792个,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453名,帮助培训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98万人次。各援青省市讲政治、讲大局、做奉献,在原定帮扶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额外增加援助资金3.77亿元。
今年,对口援青六省市下达计划内帮扶资金19.34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时,北京、上海两市明确计划外再各追加5000万元。江苏省在对口援助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基础上,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为海东市25个深度困难乡镇落实帮扶资金1.35亿元,实施项目近100个,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才750余名。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双百”精准扶贫行动,省内189个民营企业与涉藏地区153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13亿元。
十年援青,青海涉藏地区迎来新发展,下一个十年,腾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