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处人工湿地点睛湟水河

13.09.2017  17:42
人工湿地,成为湟水河污染治理的一个亮点。位于海东市乐都区下河湾河滩地的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研究项目的实地景象,表面上看是一个景观带,人们可在这里休闲娱乐,其实它的内在功能远比这丰富。像这样的人工湿地,省境湟水河沿线共有9处。 海东市乐都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总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处理对象为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采用“复合型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的生态型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工艺,也就是通过“基质-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效应,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使水质达到并优于Ⅳ类水体标准。这个项目是根据我省高原高寒缺氧气候特点量身打造的。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比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物,降低污水深度净化处理的能源消耗,具备恢复生物多样性、营建生态景观的作用,为湟水河水生态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模式。据介绍,此项目正式启用以来,取得良好的污水净化效果,为净化污水河水体提供了新模式和新途径。 为加强湟水沿岸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入河污染负荷,我省共安排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9处共61.3公顷,分布在湟水沿线各重点区域。目前,继宁湖湿地建成运行后,湟源、乐都、互助、民和等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深度治理主体工程也已基本建成,人工湿地面积达到61公顷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宁湖湿地是我省湟水河治污的亮点工程。这片人工湿地不仅是市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意义是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湿地污水处理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即一块潜流人工湿地和两块表流人工湿地。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净化后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上植物吸收后,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据西宁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对湟水河水质检测项目共有二十几项,如其中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个项目检测都不过关。经过检测发现,宁湖湿地附近的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氨氮、总磷超标,这些化学元素恰恰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因此,在湿地种植芦苇、香蒲等根系发达的植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最终起到降解水中氨氮、总磷超标的目的。 目前,湟水河治理在由单一治理向深度治理与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过程中,悄然蝶变,幻化成一幅装点城市的亮丽景观图。我省正着力推进湟水河水污染防治由污染源控制向水质保护治理、由主要污染物削减向环境质量改善、由单一污染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的全方位转变。将污染治理由工程及治污设施建设向综合系统治理挺进,由干流向支流拓展,探索生物矩阵、生物垫层等技术整装治污模式,选择对干流水质影响较大的教场河、巴州河、引胜沟等重点支流实施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扩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重点水质控制单元选择污水处理量较大的祁连、湟源、民和等9处污水处理厂实施尾水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工程,进一步减少入河污染负荷。
77个科技项目助力青海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青海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突出,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省科技厅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河流域五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部署科技项目77项,支持专项经费2.人民政府
77个科技项目助力青海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青海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突出,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省科技厅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河流域五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部署科技项目77项,支持专项经费2.建设厅
湟源:成功创建全省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宁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