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发展大势 改革一路驰骋——《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16.01.2017  13:05

  一年一度的全省两会是透视改革发展的窗口,是连通社情民意的桥梁,而这期间审议讨论修订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是指导这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期待凝心聚力再出发,在即将到来的春天书写出一个新青海!

  【报告数据】

  数字显示,去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今年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的结果。

  2016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7年,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8%,进出口总值增长5%,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比例保持在83.3%以上,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

   【报告印象】

  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部署、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关切,闪耀着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光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体把握上,突出贯彻中央精神,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落实省委部署,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强化“六个着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省情再认识、重塑青海价值观、开辟发展新境界;回应群众关切,更多体现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期盼的民生举措。

  从文本结构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框架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2016年工作回顾,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协调发展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共六个“持续”总结去年工作,并对政府自身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指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查摆了政府工作的差距和不足。

  第二部分是2017年工作的总体安排,指出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简要分析判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后,以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第三部分是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进一步扩大项目投资,促进支撑保障更加强劲有力;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扎实有效;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全域青海整体功能更加协调;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内外联动,促进开放合作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政府工作更加公正务实有为”七个“进一步”和七个“更加”提出了任务。

  报告闪耀着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光芒。从深化省情再认识,重塑青海价值观出发,从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把握好民生民心民力的结合点,把握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关键点”的原则来看,这既是我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辩证思考,也是我们践行稳中求进总基调的重要举措。

   【报告特点】

  特点一:总结成绩客观实在,实事求是

  报告实事求是,晒成绩、讲亮点、找不足。在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去年青海社会经济的主要指标之后,以工作举措和成效相结合的方式,用“六个持续”总结去年的工作,力求客观实在,简洁明了。报告全文仅万余字,是近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篇幅较短的。

  特点二:分析问题不回避、不遮掩

  《政府工作报告》直面困难,直指问题,明确指出当前我省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民间投资活力不强,投资增长支撑和后劲依然不足,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居民增收渠道不宽,脱贫攻坚难度很大,需要补齐的短板依然较多,政府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效率不高、作风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

  特点三:谋划工作立足“稳”,力求“进”

  报告将“办得到”与“办得好”相结合,提出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其中,主要预期目标注重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既留有余地,又适度加压,把握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突出了“量”和“质”的关键点,符合现阶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导到保护生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改善民生上来。

  同时指出,坚持积极的“稳”和有序的“进”,既不能背负数字包袱,以GDP论英雄,又不能因此而成为不作为、慢作为的借口,坚持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的有机统一,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注重发展的整体联动、动态平衡和自然合理。

  特点四:部署任务抓重点、抓难点

  报告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新形势提出的新课题,研究解决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今年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如果将今年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与去年工作的回顾相对比就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聚焦点基本一致,这说明了政府工作是一茬接着一茬继续干,突出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体现了青海上下锲而不舍啃“硬骨头”,团结一心建设新青海的决心。

   【报告要点】

  要点一:青海发展站上新起点,今年的工作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青海的具体化。因此,在看到青海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和发展信心后,今年青海的奋斗目标更为清晰,青海的发展因此站上新起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十分重要,因为2017年是“十三五”时期非常重要关键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信心不可动摇,困难不容低估。首先,青海当前既有着重大的政策机遇,也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提出,为青海在国家战略中赢得一席之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其次,青海已经进入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的时期,调整结构、推动发展最为宝贵的时期,新老问题叠加,导致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最后,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和不进则退的竞争挑战,青海的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扬长补短,开拓发展的新空间。

  要点二: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青海绿色崛起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重点任务中,将三次产业的发展内容放入“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扎实有效”的重点任务中,这是青海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容放在一起,也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被动地就保护谈保护,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第三,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等具体工作列入其中,体现新形势下寻找新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方向。在意识到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之后,青海正在解放思想,充分挖掘生态带来的价值和潜力。

  要点三:用改革来破难题,改革的牵引作用进一步凸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七大重点工作任务中,“改革创新”这一任务被放在首位,改革的牵引作用进一步凸显。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因此,今年我省将继续对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工业领域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推动服务业形成新动能。同时,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继续抓好三大“国字号”改革的同时,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财税金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抓好农村牧区改革,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释放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

  因此,从《政府工作报告》对明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安排就能看出,今年的政府工作突出以改革为先,以创新为核,以生态为基,以项目为主,以投资为要,以民生为本。

  要点四:注重城乡间、区域间、园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增强各类产业园区竞争力。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的思想,也体现了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区域间、园区间差异化发展,旨在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后劲。

  要点五: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新年大礼包沉甸甸

  《政府工作报告》以推进脱贫攻坚,破解民生“难点”;促进就业增收,稳定民生“支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回应民生“热点”;创新社会治理,消除管理“盲点”四个方面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顺应群众新期待,提出办好涉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民生十件实事,进一步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其中,脱贫攻坚注意“继续输血、强化造血、防止失血”、狠抓特色劳务品牌打造、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依法保护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等新要求切中要害。关注城市低保边缘人群和农村贫困边缘人群问题,实施文明细胞工程、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等内容与时俱进,极好地回应了群众的关切。

   【报告热词】

  减证便民:《报告》指出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推进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取消或下放,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创新驱动:《报告》强调扎实推进“百项创新攻坚”、“重点产业科技支撑”、科技“小巨人”计划、“双倍增”工程和工业强基工程,推进光电新材料、光伏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等。

  民间投资:《报告》强调全面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范围,稳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融资模式。大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依靠改革的“力度”、暖商的“温度”来提升民间投资的“热度”。

  交通建设:《报告》强调全面建成花石峡至久治高速公路,力促格敦铁路、祁连机场、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加快格库铁路建设,抓紧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开工建设西成铁路、曹家堡铁路物流基地、格尔木铁路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

  生态治理:《报告》强调抓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保护建设、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二期工程,抓好“三滩”引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前期,推进“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一屏两带”生态格局,维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

  绿色产业:《报告》强调构建“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

  全域旅游:《报告》强调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向世人更多地展示美轮美奂的青海印象、青海风采。

  城区体制:《报告》指出加紧报批海西区划调整方案,加快共和、同仁、贵德、海晏、玛沁等县撤县建市和湟中县撤县建区步伐,推动门源、民和、互助等三个民族自治县向城区体制转变。

  脱贫攻坚:《报告》指出切实把扶贫扶在点上、扶在根上,确保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

  健康青海:《报告》明确全面落实综合医改试点各项重点任务,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模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与养老需求。

  国际货运:《报告》提出,力争开通国际货运包机,谋划打造向西开放的大型物流集散地,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

  过去的2016年,对于青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年,总书记来青海视察,中央文件中“青海”一词不时出现,这种关心与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2017年,爬坡过坎的任务已经明确,新的坐标和航向在召唤我们。让我们同心协力,努力以“四个转变”的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共同踏上青海的绿色崛起之路。(花木嵯)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