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三个“扎扎实实” 大学教授把致富课堂搬到了村里

01.04.2016  12: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青海取得的成绩,进一步确立了青海发展的奋斗方向,突出强调了青海工作的着力点,并提出青海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即日起,本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从微观入手,以小见大,深入挖掘,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展现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

  近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麻家庄村的村民马迎昌,早早来到村委会的院子里,因为今天村里要来贵客——联点帮扶单位西宁市教育考试院,帮扶单位还请来了省内药材种植专家,把致富课堂搬到了家门口。

  去年:种植中藏药有人欢喜有人忧

  眼下正是春耕季节,今年准备种两亩当归的马迎昌,还有些没底气。近一两年部分村民尝试种植当归,但因为种植技术不过关,有的村民收益并不理想。能得到药材种植专家的指导,是马迎昌最大的心愿。

  马迎昌所在的麻家庄村距离大通县城约10公里,海拔2700米,全村299户中有73户贫困户,占全村人口的23%。“长期以来,村民们靠天吃饭,村里种植业单一。主要以种植小麦、马铃薯、油菜为主,能对外出售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物主要是油菜籽,但平均每户也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帮扶单位工作人员介绍。

  种植业单一、自然条件差成为麻家庄村整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如何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经过村党支部的考察与经验总结,判断村里有发展中藏药种植的资源优势,种当归就是好选择。

  但如马迎昌所说,近一两年,村里尝试当归种植的村民,有人欢喜有人忧。大家渐渐明白,关键在于选种好苗,种植技术好,村民唐世云的两亩当归去年就实现了1.78万元的增收。

  今年:把致富课堂搬到了家门口

  去年一年,麻家庄村共种植当归200亩,出产两万千克,当归种植户均增收0.38万元,虽然实现增收,但产量低,部分村民增收不理想。村民间有句玩笑话,“知道种当归能增收,但不懂种当归的技术,有时候拿种土豆的方法来种。

  麻家庄村不少村民和马迎昌一样,看到当归种植的好前景,但种植技术存在瓶颈,加上村里缺少专业种植专家,信息获取渠道匮乏。提高种植水平成为他们的迫切希望。

  作为村里的联点帮扶单位,西宁市教育考试院了解到村里的实际需求后,今年专门聘请了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承担村里当归种植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并赶在播种前,为村民们讲解科学的种植知识与技术。

  上午10时,“致富”课堂开课了。从选苗整地到苗种的繁殖方法,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的段教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村民边互动边讲授种植技术。马迎昌一边听课,一边瞅着机会准备提问:“栽种时如果出现提早抽薹的苗,要把它拔掉吗?”教授详细解答道,应该及时拔掉,不然会消耗水肥,降低药材品质,对正常植株产生影响。

  培训结束后,村民们领到了当归专业种植知识手册。村干部还告诉记者,村里大多都是男人当家,这些来的村民里,男性占大多数,还都把课从头听到了尾,可见村民们有多看重这次培训。

  帮扶经验:输“”不如造“

  今年,村民袁金明打算开始种植当归,便早早等在了村委会院内。“我家有四口人六亩地,每年收的小麦多留作家里的口粮,种的油菜籽一亩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太少了,自己看好当归种植,现在技术培训送到了家门口,我可不能错过。”袁金明笑着说。

  目前,村里由党员带头成立了种植合作社,按每户两亩的标准,发展规模化当归种植,已与210户农户签订了460亩种植协议。知识下乡、方向明确、干劲满满,现在谈起脱贫增收,村民们心里更踏实有底了。

  说到智慧扶贫,西宁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深有感触,“以前,联点帮扶工作更多体现在直接的物质帮助上,让贫困户在生活上得到改善,治标不治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村民传授专业种植技术,让每个人拥有增收技能,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彻底拔掉贫困户的穷根。

  听完专业教授的课,马迎昌拿着种植知识手册在村委会院子里看了起来,“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种了几十年的地,了解专业的知识以后,加上自己的琢磨,相信能把当归种好。”马迎昌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