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小安”成“大安”——我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系列报道之四

23.09.2014  13:30
核心提示:   今年2月3日,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建设乡达日龙村发生草场火灾,村网格负责人盖坚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向乡党委乡政府汇报灾情,并组织牧民群众赶赴火灾现场扑救,当公安、消防等部门赶到时,火情已基本得

   今年2月3日,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建设乡达日龙村发生草场火灾,村网格负责人盖坚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向乡党委乡政府汇报灾情,并组织牧民群众赶赴火灾现场扑救,当公安、消防等部门赶到时,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火灾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是达日县在我省率先实施、全国首创的汉藏两种文字的网格化管理软件发挥的作用。网格化管理是把原有的社区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划分,从而在一个社区内形成多个“网格”,在“网格”内组建服务团队,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社区事务主动介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

  完善社会管理,保证社会正常有序,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达日县一样,我省各州从牧区的实际出发,注重总体部署和统筹指导,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动力,对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推进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制都作出了具体部署。

  力争实现乡镇社会管理在“网”上完善,公共服务在“格”中见效,安全稳定在“面”上实现,确保牧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自从有了网格责任人,管理和服务的“触角”伸到了大山深处的每一户人家,他们及时反馈灾情、及时调处矛盾隐患,起到了促进地区和谐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作用。

  这也是我省加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11年起,我省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选择34个不同类型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开展综合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培育打造和推广运用,逐步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单一模式,建立了"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综合管理模式,即:分别在城市、农村、牧区选点培育典型;分别在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完善以岗定责工作机制及网格化管理机制。

  近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和察苏镇新华社区、香日德镇南北社区"少数民族之家"挂牌成立。这是海西州继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之后成立的第三个民族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和民族之家的建立,提升了城镇民族工作水平,并成为宣传、落实民族政策的新窗口。

  不仅在都兰县,我省在州、县层面,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和力量,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大力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努力提高州、县政务服务质量和行政管理水平;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打造"责任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的网络型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在游牧民定居地区,推广集中居住、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和城乡一体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区化、发展产业化的经验;在偏远农牧区村镇,推行"村级事务代理代办";在城乡结合部,打造社区网格化、村庄社区化、"社区(村)+网格+住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开展"平安细胞"建设。

  并且,海西州还推进乡镇(街道)社会管理中心(站)建设,开展"一站式"服务管理。推进"平安细胞"建设,完善"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社会管理模式。加快州、县、乡、村四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健全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机制,推进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居委会等群众组织。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

  聚"小安"成"大安"。我省条块结合、系统推进平安工程,将平安青海建设拓展到服务、管理、建设各个环节,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社会细胞",丰富内涵、拓展外延。黄南藏族自治州深入推进法治黄南和平安黄南建设,认真开展民主法治村、寺院等创建活动,持续推进依法治州、治县等工作,落实基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下沉工作力量,对维稳重点乡镇和治安乱点综合整治,巩固和加强人民联防组织,集中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缉枪治爆、文化市场清理等专项行动。

  从"管理"到服务,理念的变化温暖了老百姓的心。我省牧区的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受益。

  我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群防群治的作用,形成了政府行政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了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服务体系,社会管理逐步由行政性、管控型、封闭式向法治化、社会化、扁平化、精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了机关单位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