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风采:台集村的“春天”——记民和县大庄乡台集村“第一书记”王斌云

22.11.2017  18:48

深秋,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雨凉飕飕地下了一整天,冬天的感觉已经越来越浓了。

我们采访的王斌云,个头不高,说话轻声细语,看起来像个书生。从见到他开始,他一直弯着腰,走路很慢。后来才知道,他刚做完胆结石手术。

本来王斌云是在乐都的家里养病,当知道我们要采访时,他便赶到了民和县城,一路颠簸,和我们慢慢驱车来到了他驻村扶贫的大庄乡台集村。

民和县大庄乡台集村地处干旱山区,这里山大沟深,自然环境严酷,贫困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迫于生活的压力,全村原有的168户村民中近一半农户异地另谋生路,留在村里的还有89户467人。

2015年10月,精准扶贫的暖风吹进了台集村,海东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王斌云和他的同事张洪福,带着组织赋予的脱贫攻坚使命,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扛起台集村脱贫攻坚的大旗。

“作为第一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在驻村前培训时,我们观看了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短片,他的事迹鼓舞着我走进了这个贫困村。”

在印象中,回族同胞善于做生意,生活应该相对优越,而这个回族村落为什么是一个贫困村呢?王斌云带着这些困惑来到了村里。

理清思路观念脱贫

驻村第一天,王斌云站在台集村的山梁上俯瞰,他们帮扶的这个村子,除了蜿蜒的山梁,便是交错的沟壑,只有零星散落的几十户村民在这里艰辛地生活着。

面对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怎样才能让生活在这里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呢?王斌云思谋。

做好精准扶贫的第一项任务是精准识别。王斌云和他的搭档张洪福按照“五必看”要求,逐户走访,挨家摸底。“刚开始老百姓的门难进,脸难看,好几天都是被堵在门外,登记造册时大家以穷为荣,争先恐后地哭穷、喊穷、比穷,无法精准识别。”

但是,王斌云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五户求证法”,即:在入户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对每一户的识别最少向5户本村农户求证,最后精准识别出贫困户64户336人,识别结果和村民大会投票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后来的扶贫政策落实中没有出现上访、告状的现象,以至于在今年的整改中没动一户没变一人。

但这只是第一步。针对发现的生产发展滞后、致富思路不明、劳务输出困难、务工劳力不足等因素,王斌云带领工作队进行全面梳理,找出扶贫驻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系统谋划帮扶措施,找准可持续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地提升群众满意度。

最终以“三个结合”(与乡镇、村、户、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与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结合起来,与老百姓的致富发展意愿结合起来),确定出了台集村精准扶贫生产发展方案——产业发展61户297人;低保兜底3户9人。

驻村期间,王斌云发现台集村除了穷,还有一个怪现象,女孩上学到初中就开始大面积辍学,等着嫁人,男孩初中没毕业就结婚,村内妇女从不外出务工,就守着一亩三分地和三五只羊过日子。

为了让群众的“脑袋”先脱贫,王斌云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要开会,或村两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会议除了研究所要解决的事情之外,大多数时间就是讲政策、说道理,组织党员开展“固定党日”活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让村民明白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自身努力。

“平常串门时,该村一些家庭妇女衣服乱堆,庭院不卫生,对这些陋习提醒和纠正,甚至有时现场批评,通过抓点点滴滴小事和细节,群众的观念改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种种行为方式的转变,一下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药罐书记”搞产业促脱贫

“刚到村子时,王斌云有胃疼的毛病,他就吃一些奥美拉唑等西药来止疼。可是,去年6月到8月期间,村里正是危房改造和农忙的时候,也是他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有时候疼得他豆大的汗珠往下掉,只能吃一小碗黑芝麻糊,或者一碗不要辣油的毛细拉面。再到后来,他自己买了个砂锅,开始熬起了中药,就是这样他也没有请假,没有离开村子,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有了‘药罐书记’的别称。”张洪福说。

直到村子里都忙完了,王斌云才请假到省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严重的糜烂性胃炎和胆结石,医生建议要住院治疗。但他顾不上住院治疗,因为台集村还有许多事情在牵动着他的心。

要实现群众稳定脱贫,关键要有产业支撑。台集村有106.67多公顷干旱山地,王斌云决定走农牧联动发展之路。

此后的日子里,王斌云为台集村村民的早日脱贫奔波忙碌着,发展养殖业是他选择扶持的主导扶贫产业。

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谋农家事。

自从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王斌云汽车上的里程表从23000公里增长到了76000公里。“群众住的分散,我的身体又不好,所以搞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开会等都要开车去。”

在张得真家的饭桌上,王斌云得到了一组数据:一只母羊一年产两胎,共四只羊羔,饲草料成本花费1000元,一只羊羔出栏时可卖500元。一只母羊一年的纯收入就是1000元。同时用上自家种植的玉米秸秆,养羊成本会大幅降低,收入也就增加了。

王斌云把这笔经济账算给群众,算通了群众思路,村内发展养殖产业也得到村民一致赞同,在50万元农村互助资金的支持下,他们从甘肃武威购进西门塔尔良种肉牛饲养,从去年7月开始,全村就掀起一股建设家庭牧场的热潮,61户贫困户申请建设家庭牧场,部分已经开始进羊饲养,羊饲养量达1300多只,比前年翻了一番;牛饲养量118头,比上年增加近2倍,朝着“一村一品”的方向发展。

王斌云说,全村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73.33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68.75%,这样喂养牛羊的草料就不需要再花钱买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两年的变化比几十年的变化大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王斌云抢抓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的难得机遇,为台集村争取到了总投资120万元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危房改造、新建大门基本实现常住家庭全覆盖。

同时,投资40万元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投资65万元新建1500平方米的群众活动广场。王斌云还从自己所在单位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对口帮扶单位争取帮扶资金10万元,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修建出农户满意的大门,他还到周边其他地方考察,拍了上百张庄廓大门图片让村民们参考选择,大门颜色、样式选定后,他又带着村民代表到大门制作商商谈价格,为每户节省了近1000元。

看到有农户看不上电视,向单位申请配备适当数量的电视机,为15户贫困户发放液晶屏小电视,有一家的电视机出现毛病,王斌云就把自己看的电视机换给农户。

村里每年都会有一些人到民和县的工业园区打工,他们都是骑着摩托车从狭窄的土路走,遇到雨雪天气很麻烦也很危险。王斌云了解后,向民和县交通运输局申请修建的一条6.8公里长的出村公路即将完工,将会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为了切实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王斌云组织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设立了台集村大学生奖学金,凡是考上大学的学生奖励2000元;人比德行,牛羊比大小,每年举行一次“好人、牛王、美羊大赛”。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为困难群众申请救济面粉4吨;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扶贫政策的支持,驻村干部的操劳,全村群众的努力,2年时间,台集村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看着眼前的巨变,村民张德仁感慨地说:“王斌云书记来了后,村里这两年的变化,比几十年的变化大。”

“亲人一样的王书记”

在台集村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一个细节,所有的村民看到王书记时都会上前来寒暄问好,有的虽然干活,也会放下手里的活,来到王书记跟前握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热络的感情,仿佛看到了亲人一样。

村民白旭正在粉刷院墙,见到了王书记一个劲地问王书记身体好些了没,热情地把王书记拉到了屋里。

别看他们现在这么亲热,刚开始可是像仇人一样呢。

原来,白旭在2015年的时候评上了村里的低保户,才享受了一年。结果王书记来了之后,发现白旭家里的劳动力有5个,不符合享受低保的政策,这样他的低保就被取消了。

白旭的心里很郁闷,有很多怨言。“我每天都到乡政府去找他的麻烦,甚至想打他一顿,那时候我就把他当作仇人了。”回忆当时的情景,白旭有些不好意思地继续说道,“王书记脾气好,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他总是细致耐心地给我们讲道理、讲政策,从来不跟我们发脾气;办事情讲究透明、公平公开公正,慢慢地就树立起了威信,我们愿意相信他。”

“他家里虽然有劳力,但是由于历史欠债比较多,家里只有三间土坯房,也很困难,所以就把他放成了精准扶贫户,现在他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起来了,我们的感情也变得更好了。”王斌云笑着说。

现在白旭家里养着3头牛,10只羊,媳妇在家搞养殖,他和两个娃娃出门打工,小日子过得很惬意。

王斌云15日出院后,一直在家里休养,23日这天,突然来了一帮人:村党支部书记海彦忠带着16位村民代表拿着洋芋、清油等礼物来到乐都看望他。这一刻,王斌云又被感动了,他觉得自己为村里办的事情还很少,不值得大家这样做。感动之余,王斌云更是暗下决心,等病好了要赶紧回到工作岗位,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百姓的这份朴实的感情。

之所以用“又感动”,那是因为在2016年10月,王斌云驻村帮扶满一年的节点上,一些乡镇的“第一书记”有了调整。得知消息后,村民们担心他们的第一书记也被调整,大家都不舍:“要把第一书记留下来”。

于是,全村64名贫困户便联名上书请愿,希望“第一书记”能留下来为村里的贫困户再扶一把。

回忆当时的情景,王斌云依然感动非常。他说,那六十四个红手印的请愿书,承载的不仅是厚重的党群干群关系,更是台集村的群众对我们扶贫工作的肯定和信任。

虽然仍在病中,但是王斌云对台集村今后的发展已经有了更详细的思考:把一些耕作不便的坡地改为梯田;建一座饲料青贮池;改造卫生厕所;成立一个牛羊合作社;加强对村民养殖培训……

在王斌云的带领下,台集村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昂扬的精神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