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个转变” 实施“五四战略”】大手笔描绘绿色西宁生态画卷

20.04.2018  16:30

四月,绿意盎然的南北山,碧水东流的湟水河,湛蓝透彻的蓝天白云,绚丽绽放的各色鲜花、植绿护绿的人文生态……如椽之笔尽情描绘出绿色西宁、人文西宁的自然生态底蕴。

在这绿色生态底蕴的背后,是西宁人打造夯实绿色样板城市的努力,是绿色产业、治理能力、“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绿色人文六大建设行动的成效,更是幸福西宁的强大底蕴。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近年来,西宁市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力展开了“打造绿色样板城市”的生动实践。

仅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敢为人先的西宁人是如何打造出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呢?

绿色产业铸就西宁骄傲

虫草菌粉是什么?这个人工培育的产品营养价值可以完全替代野生冬虫夏草,现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三家企业年产量达300吨。牦牛产品只有牛肉干和酸奶?牦牛皮制成的牦犀胶,牦牛骨中提取出小分子蛋白肽,牦牛内脏则被提供给有相应需求的藏药企业,牦牛产品在生物园区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西宁的制造业很落后吗?生物园区引进在电梯行业首个进入工业4.0时代的升华电梯,以引领本土制造业向自动化生产升级改造。

此外,生物园区加快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并进一步拓展绿色空间布局,于2018年2月上榜国家第二批“绿色园区”名单。

生物园区虽然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但却代表着西宁市在绿色样板城市创建中的显著成效。西宁市全力打造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光伏制造中心等,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工业园试点,严格产业项目环境准入和污染排放管控,形成了循环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同时,打好“生态牌”,念好“草木经”,积极发展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生物医药、工业旅游等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如今,西宁经济增速连续几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2%,经济总量已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

有效治理展现西宁实力

4月11日,位于西宁市城东区的第六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一派繁忙。占地近7公顷的项目用地上,12座建筑(构)主体已经完成,2号AO池正在施工建设中。

站在建筑工地的最高点,你会发现这里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所不同。生物除臭间及分变配电室、预处理间和曝气沉砂池三栋分体建筑在这里合为一体,以达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土建到哪里设备安装跟到哪里,以节省施工空间;独有的深度处理车间更是格外显眼。

这是一个设计规模10万吨、出水水质为一级A标准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是西宁市的重点项目之一,计划于7月30日进入调试阶段。

第六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运对改善湟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西宁市长张晓容来此调研时这样评述道。

而像该厂这样展现西宁市生态治理能力的项目已经遍地开花。不仅苦水沟景观治理、香水园遗址恢复重建等工程进展顺利,海绵城市建设开工试点已达130项,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6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9.5平方米,而且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申报了“2017年度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并启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4%。

控制污染、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绿色发展的治本之策,西宁市将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与文明城市创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把绿色治理的根基越扎越深的同时,也彰显了西宁绿色发展的实力。

生态改善再现大美西宁风采

行走在湟水河畔,西宁市民切身感受到西宁的生态变化。河岸边绿树成荫,广场、凉亭、厕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专用自行车道则彰显着西宁生态改善时的人文关怀,而这一切都倒映在滔滔碧水之上。

2016年启动的西宁市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河道疏浚,重建蓄水建筑物、泄洪排沙箱涵等措施,形成了30万平方米14级连续梯形面,建成绿化景观1.8万平方米、绿道2.8公里,构建了绿脉联动大走廊。

而湟水河的改变只是西宁市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实施开展“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行动的,为西宁带来的是“颜值”的提升、风采的再现。现在的西宁,508.7公顷的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初步形成,西堡镇等5个美丽城镇建设项目抓紧推进,西堡生态森林公园、西宁园博园、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建设启动,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森林覆盖率达33%,“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生态屏障格局稳步构建。

西宁市淘汰黄标车4300辆,“煤改气”191.5蒸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1.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排名位居西北省会城市中“双第一”。同时,从中心城区开始逐步对湟水河流域(西宁段)进行全面治理,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国控出境小峡口断面消除劣五类,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是西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全面推进“四个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题眼”。而西宁市在这一“题眼”解答中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绿色人文成就西宁底蕴

“ ……看好这美的水/守好这青的山/别让山变秃/别让水枯干……”4月10日晚,月光下的西宁市体育馆响了悠扬的歌声,而体育馆内的1000平方米的沉浸式舞台空间、600平方米的升降舞台上,现代化高科技全息投影技术营造出亦真亦幻的青藏高原风光,舞蹈演员则身着民族服饰牵着牦牛走在溪水旁,用舞蹈演绎着青藏高原的特有风情。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将在14日首演的大型原创舞蹈诗《绿水青山·幸福西宁》的排练工作。这部西宁市立足“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的目标,倾力打造的首部以生态环保为主题、以音画舞蹈形式呈现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是西宁市培育深厚绿色发展人文沃土的又一实践。

大型秦腔民族现代戏《尕布龙》在全省掀起学习尕布龙精神热潮后,更是于今年4月赴省外演出并获得广泛赞誉。现在的西宁市,有23支“尕布龙绿色志愿服务队”、15家“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融媒体行采访调研基地”、16所“绿色学校,中国生态环保大会会址也永久落户西宁。在良好的绿色人文氛围下,西宁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走地逾加稳健可持续。

全力打造“绿色样板城市”的西宁,山美水美人更美,幸福西宁的多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