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型 做贡献 喜迎十九大】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子!

22.09.2017  20:15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蒋忠财

  村委办公室旧貌 摄影:蒋忠财

  新建的综合办公服务中心

  张金兰查看权国庆家的药田

  在村文化广场健身的村民

  

  “张书记,听说我们村2018年要脱贫了,脱贫后您会不会走啊,我们村大多村民们都在议论你要走了,是真的吗?我们大伙都舍不得您走啊,您走了之后我们该怎么办啊?”

  “权老,您不要担心,即使我走了,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因为这里是我的家,家里有我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我怎么抛下你们不管呢?”

  听到这句话,互助县五峰镇石湾村村民权国庆的眼里不禁留下了眼泪,“第一书记”张金兰和权国庆相对而坐,也湿润了眼眶。

  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样

  石湾村是海东市农业发展委员会的定点帮扶村。2015年10月,海东市农发委派驻张金兰到石湾村驻村。刚到石湾村的第一天,张金兰虽然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石湾村的贫穷及发展的困难,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当记者问到张金兰是否有回去的打算时,张金兰说:“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样。”

  石湾村距互助县城23公里,全村包括阳生沟、上石湾、权家湾、孔家湾、黄鼠湾5个自然村,共12个社,426户,1620人,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全村村民居住极其分散,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加之纯脑山地区,耕地干旱、土壤质量较差,这些都是制约石湾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村里多数村民仍依靠传统农业或年轻人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总体经济极度落后。花甲之年的村民王国顺,世代都生活在这个村子里,说起昔日的生活,王国顺老人满眼都是泪水:“我们这个地方的人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家家户户都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王国顺说。

  面对石湾村的困境,张金兰选择了迎难而上。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她,刚来到石湾村的第一天,就进入了几近疯狂的工作状态。她和扶贫工作队一头扎进了走访入户、摸底调查的工作中,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村民大会、村民小队会议,制定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办法、成立贫困户评审委员会,并先后召开4次评审委员会,2015年12月底评定出114户贫困户407人。

  张金兰告诉记者,为了让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精准,她和工作队把整个石湾村走了个遍,吃不上午饭,睡不好觉是常有的事。“刚来到石湾村的时候连一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村委会8间平房就是我们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张金兰说。张金兰居住的村委会与阳生沟、黄鼠湾自然村有五六公里山路,而张金兰跟工作队每天都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走村串户,精准识别成了她日常的工作。672次的走访调查,张金兰每到一户,一边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一边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和需求。114户贫困家庭的基本信息资料,不仅体现在档案里,也装进张金兰和工作队的脑海里。

  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

  翻开张金兰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记着石湾村每一户贫困户的信息,罗列的详细而具体,而这本的工作日志已经是她的第三本了。张金兰知道,要想彻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村道硬化,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这一件件,一桩桩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儿,时时刻刻牵动着张金兰的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金兰和工作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跑资金、要项目上,一连几个月她都没回过一趟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身边朋友们的帮助下,张金兰累计争取到了590万元资金。2016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农村服务社区站建设项目、农村卫生室建设等7个民生项目在石湾村动工建设。如今,村“两委”办公楼和村级医疗卫生室、2个群众休闲文化广场、11.56公里的硬化村道已相继投入使用,全村基本实现人畜饮水、生活用电、通户道路、广播电视网“四通”。短短两年时间,石湾村旧貌换新颜,条条水泥路通向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当记者问起王国顺目前的生活状况时,王国顺激动地说:“硬化路、小广场、新式的村委办公室,还有村级服务中心都已经建好了,以后办事再也不用一趟一趟地往乡上县上跑了,以前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这样的穷山沟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自去年村里道路硬化后,相继开通了公交车,幼儿园的校车也开到村里来接送孩子。如今,村里老人们的头号任务就是接送孩子上学,“一定要送娃娃上学,再不能吃没文化的亏,不能再重复我们的老路。”石湾村党支部书记朱世彦说。

  特色产业让村民“拔穷根”

  在采访中,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由于石湾村几个沟里都是石头,“石湾”这个名字也由此而来。

  翻开张金兰所整理的石湾村贫困户的档案,有近50%是因缺乏技术而致贫,张金兰告诉记者,这里的群众并非不愿意脱贫,只是因为缺乏技术和门路。为此,张金兰和她的扶贫工作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发挥所在单位的专业优势,选派专家组织贫困群众开设了特色种植业培训班,并在春耕和田管期间,积极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同时,张金兰争取培训经费近8万元,购买发放相关技术资料368册,很大程度上使贫困群众掌握了农牧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栽培技术要点,提高了贫困户的种养技术水平,增强了科技知识,开阔了眼界,为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权国庆就是张金兰书记的帮扶对象之一,如今,权国庆家通过养殖净收入达2万多元。同时,权国庆还种植了6亩中药材,如今长势喜人,只待丰收。“去年我种了2亩当归,卖了1.4余万元,按照去年的市场价保守估算,今年的收入会更好一点。”权国庆说。如今,权国庆成了石湾村贫困户中有名的脱贫带头人。“2016年,通过扶贫帮扶和贫困户自身的努力,24户98人已脱贫。”张金兰说。

  点点滴滴见真情

  9月14日,天刚亮,张金兰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窗前看雨,心里想的却是村民陈兴得家被雨淋塌的伙房动工了没有、王军邦的妻子血液透析了没有……一件件关乎村民生产生活的小事对张金兰来说就是大事,她丝毫不敢忽视,更不能忘却。

  雨刚停,张金兰就去了王军邦的家,一路上张金兰似乎像是回自家一样,对道路却没有一点陌生。“张书记您来了,快,屋里请。”王军邦热情地迎进了屋。

  王军邦告诉记者,2015年他的妻子刘永花得了尿毒症和严重的肺病,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张金兰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为王军邦家办理了低保,并通过民政等相关部门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同时,利用王军邦家结余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青海互助北山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按每年10%分红比例,王军邦已收到了今年的352元资产收益。“张书记每月都要来我家三四趟,现在我都成了张书记重点帮扶的对象了,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张书记。”王军邦说。而像王军邦这样的家庭在石湾村不在少数,张金兰却做得面面俱到。正因为张金兰所付出的点点滴滴,才获得了2016年度青海省脱贫攻坚奖优秀“第一书记”的称号。

  在跟张金兰回来的路上,总能听到乡亲们亲切的问候“书记您来了吗”“书记您办事去啊,路上慢点啊!”一句句亲切的问候,让人感到阵阵暖流直逼心头。回想起张金兰跟她的扶贫工作队行走在石湾村,与村民们并肩作战,助推石湾村拔穷根,换穷貌的情景,回想起在权国庆家那感动的一幕,仿佛在权国庆的泪花里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