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绿色底版绘出生态文明

13.06.2016  15:53

                         

登上大通老爷山顶,俯瞰大通县城,四处青山环绕,一派郁郁葱葱。

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通县一直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作为全省林业工作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达230.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8.6%,森林覆盖率达38.1%,位居全省前列,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82平方米,县城绿地覆盖率为37.36%。“十二五”以来,大通县紧紧围绕“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累计完成营造林工程4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5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中幼林抚育11万亩;完成了92个村新农村绿化工作;完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7.3万亩;建立了全民义务植树基地6处,年均完成义务植树157万株;看着街头巷尾日渐增多的芳草绿树,衬托出了北川河畔这座县城的勃勃生机……这一组组绿色数据的背后,是大通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的成果,更是大通人数年来坚持植绿、播绿见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通县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从加强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以及国家重点生态环境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入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入构筑西宁北部屏障。

为了绘就美好大通山水和谐相融的画卷,今年大通县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融入到学习教育中,把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林业建设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在“显山、露水、增绿、添景、见秀”方面做文章,加快街道、庭院绿化建设,持续增加县城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美化人居环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大力推进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建设,让大通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如今,绿色大通已成为青海省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站在老爷山顶,昔日满山荒坡的老爷山北部已经在油松、杨树、沙棘等植物的点缀下郁郁葱葱,这片片新绿织成了北川大地的天然屏障,一直沿着北川河畔伸入高山峡谷之中,托起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秀美家园。

染绿南北山筑生态屏障 

曾经的西宁南北山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春夏之交每到下午,满城便黄风不止、沙尘漫天,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那时,从山势陡峭的老爷山北坡看去,除了陡峭的山路,没有几丝绿意。为了改善这种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南北山绿化工程,大通在这项工程中,用点点绿色染绿了昔日的荒山坡,更是在南北山三期工程中,为确保树木成活率,加大投资,将水引上了山坡。

据了解,为构筑西宁地区南北山绿色屏障,改善区域自然环境,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大通县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入推进实施南北山三期绿化,2015年植绿0.1万亩,今年植绿0.6万亩,计划利用3年时间,提前1年完成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

自今年4月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开工以来,在省、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通县克服多种不利因素,认真筹划安排,积极组织实施,及时成立了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指挥部,水利、交通、土地、财政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全力配合,紧抓春季造林有利时机,稳步推进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

今年,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年度任务为1.18万亩,其中灌溉造林0.65万亩,封山育林0.52万亩,实施范围为宁大高速东山两侧第一山脊线,涉及长宁镇、桥头镇等乡镇。截至目前,已完成南北山三期任务0.6万亩,共栽植青海云杉、油松等各类苗木25万株。

在青海造林最缺的就是水,为了保证树木成活率,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实施了灌溉设施建设项目提灌工程,通过全面修建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实现了引水上山,解决了项目区绿化灌溉用水,确保了树木成活率,当地百姓为此拍手叫好,采访中,参与南北山绿化的当地村民对记者说:“政府投资这么多钱,将水引上了山,我们一定要让南北山绿起来。

当地林业部门一位负责人站在如今已经绿意盎然的老爷山北坡感慨地说:“13年前,我们在这里种下了沙棘等灌木,今天,我们再次播种下杨树、河北杨、油松,绿色让荒山变了模样,也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明年我们将把南北山绿化延伸至城北区双苏堡,让绿色成为大通与西宁的新通道。

三北防护林造生态长城 

大通县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重点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和全国6个退耕还林草实施示范县之一,近年来,大通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度,让森林走进县城,构筑起一条绿色的“生态长城”。

1986年,大通县曾被国务院“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林业部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近年来,大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大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

近年来,大通县紧紧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工作,以生态建设为主导,资源培育保护为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得到了快速发展。西宁市现有人口200多万,是全省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西宁地区工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取得很大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及市民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供水不足已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缓解西宁市供水日趋紧张的局面,主要采取植树造林这项生物措施,通过森林的水涵作用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作用。因此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分期分批地在水源地区植树造林,建设绿色水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现实意义。为此,西宁市自2011年以来累计营造水源涵养林0.68万亩;在黑泉水库周边人工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使黑泉水库周边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9%,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记者走进新庄镇上山村和下山村,这里刚刚播种下50万株云杉苗,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十几年后,这片退耕还林的山坡将成长为一片树林。如果要长成大通县鹞子沟内的树木高度,则需要80年的时间。这位已经在大通植树造林了30年的老林业人说:“虽然我们看不到那时树木成林的景象,但是可以想到,这必然是一笔留给子孙的财富,所以,人们都说造林辛苦,在青海缺水、高寒地区造林更苦,可看着脚下一片片土地有了绿色,我们造林人只有自豪感。

城市绿化建生态宜居家园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也是最重要的民心工程之一,在一座城市,对每天奔忙的人们来说,最愿意看到的是点缀在繁华里的绿色和随处可见的绿地。绿了乡村还要绿城市,为此大通加大了对城市绿化建设力度,解放路、园林路旧颜换新貌、福源路街景婀娜多姿,4号桥处两座花团锦簇的游园……美景在城中,一个高原现代美丽县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6月的大通处处是风景。桥头公园是西宁老八景之一,自1982年建园以来,由于资金问题疏于维修,园区内基础设施老化陈旧,为了改善和提升公园景观,2014年大通县政府投资200万元对桥头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对原有的古廊、假山亭等进行修缮,对人工湖进行清淤,修建堤坝,铺设园区道路,粉饰墙体等,并于2014年10月1日起免费开放,今年又安装了新型节能景观灯、广场灯,架设了高清视频监控点,使公园的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美化亮化效果,重新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记者在4号桥处看到,这里竟然在这个夏季新增了两处游园。据县林业局城市绿化队工作人员介绍,游园建立在国有苗圃的基础上,为了营造出高低起伏的园林美景,这里仅土方回填量就达到了6万多方。游园里种植了很多小乔木、油松等植物,开辟出了几条游步道,供市民亲绿,同时,为了方便市民休息乘凉,游园内还新建了凉亭、休憩长廊等公共设施,让这里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街心公园。一位正在游园内休息的老人告诉记者,大通现在更美,街景不再是单一的绿色,在油松、杨树中,增添了黄色的金叶榆、紫色的紫叶矮樱,还有了秋季能挂果的海棠树,“街景更美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舒心”。

绿色生态宜居大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抓实干,经过万余名施工人员的昼夜奋战,截至目前,大通县宁大高速及解放路沿线周边整治绿化一期工程主体工作已全面完工,投资达3643.27万元,正在建设中还未完工的投资120.62万元,总计3763.89万元。主要开展了老爷山山脚绿化整治和宁大高速东侧老爷山裸露山体绿化柔性技术护坡治理;解放路沿线园林景观改造、老营庄出口及老营庄至4号桥沿街绿化带整治,四号桥及高速路引导公共绿地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等绿化、美化工程。

保护绿色、培育绿色、修复绿色是大通林业的一场持久战,今年,通过25项绿化工程任务的实施,县域内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共计完成绿化面积达10.47万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渣土4.47万立方米;更换种植土9.69万立方米;栽植各类苗木90万余株,栽植花卉14万余株;铺设广场园路0.5万平方米;新建园林小品设施(木制园亭、廊架、园桥)8处,花坛5组;摆放木制花箱40套;安装围栏约5万米。

今后,通过大绿量、多层次、多色彩的城市园林绿化新格局的打造,走进大通的主要街道、游园、广场、城市出入口,您也能看到公园般四季分明的园林景观。

五个第一走在全省县级前列 

苍翠的圆柏、云杉等树木将蜿蜒的群山裹了个严严实实,在山谷间形成一条绿色的长廊……如果您来过大通县鹞子沟,眼前的美景一定会让您赞叹,原来青藏高原也有这么一块绿宝石。据数据统计显示,大通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县级前列。记者从大通县林业局了解到,大通林业成绩远远不止于此,有“五个第一”走在全省县级前列。

——第一支县级专业扑火队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开展了相应的体能、扑火技能、安全扑救、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等森林防火科目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运作,强化该县的防火应急能力。

——第一个县级林业科学研究及推广中心。积极开展并完成了一系列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为全县林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个县级检疫隔离试种苗圃。填补了我省在林业有害生物引种检疫方面的空白,使全省检疫工作格局有根本性的改变,检疫工作有了质的突破。

——第一次在全省开展了飞机防控森林病虫害试点暨云杉梢斑螟防控观摩会。通过飞机防治,有效解决了大型地面防治设备较少、防治力量不足、防治效率较低带来的防治难题。

——在全省率先设立第一个县级林业信息网站。为宣传大通林业和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建立了网络协同办公系统,真正为林业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加强信息沟通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