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镜:盐的神话

29.08.2016  07:35

  青海新闻网讯  茶卡盐湖位于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这里位列《中国国家旅游》杂志评选的“人一生要去的55个地方”。在柴达木盆地几十个盐湖中,茶卡盐湖的开采历史是最久的。

  茶卡是藏语,藏语中的盐叫作“茶颗”。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被称为咸池,汉代称为盐池。

  茶卡盐湖的形成是因为地壳运动。

   天空之镜的形成

  亿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了原来位于海底的青藏高原逐渐抬升形成。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一部分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湖,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

  据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樊启顺介绍,在距今约15000年的晚冰期时期,茶卡盐湖还是一个淡水湖,随着地壳运动以及气候的不断恶化,茶卡盐湖的面积开始慢慢变小,许多盐分沉积在了湖底,形成了盐湖。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的咸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茶卡盐湖地区半沙漠干旱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就成了今天的茶卡盐湖。

  与其他盐湖相比,茶卡盐湖是一个固液态共存的卤水湖,盐湖底部有一层厚厚的石盐层,盐板上覆盖着一层浅浅的卤水。这样,人站在石盐层,就像漂浮在水面上一样,再加上雪山、蓝天、白云的倒影,营造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茶卡盐湖也因此有了“天空之镜”的美誉。

  不仅如此,茶卡盐湖里的盐也与其他盐湖的盐不同。“茶卡盐湖出产的盐是一种颗粒细小的方斗盐,因为每一粒盐都是方斗形状的,所以这种盐也叫‘斗子盐’,这种盐开采很方便,直接用勺子舀出,晒干就成。”我省文史学者程起骏说,这种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目前已探明,茶卡盐湖的盐储量极高,可供应全国人民食用八十多年。

  多年来,人们在享受着盐湖馈赠的同时,也为这里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

   茶卡盐湖被写进《史记

  古籍中,对茶卡盐湖的记载很早。茶卡盐湖古称咸池、盐池。屈原就曾写下“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的诗句,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咸池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史记·天宫书》中有‘西宫咸池’的记载,这里的‘西宫咸池’是一个古星座的名字,代表西方星空,这与茶卡盐湖的方位吻合,这说明古代人对咸池很看重。”程起骏说。

  《汉书·地理志》记载:“临羌(今湟源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今青海湖)、盐池(今茶卡盐湖)。”书中还记载,盐池原是西羌故地。于是很多人推测,早在三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就对盐池有了原始的开发利用。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展开,在离茶卡盐湖不远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4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馆长辛峰说:“遗址被沙石和泥土覆盖,经过雨水冲刷后,有许多砂质残片出土。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距今有4000至4500年的诺木洪文化遗存。这说明,早在4000年前,青海先民们就生活在茶卡盐湖周边。”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景颇是羌语,意思是挖盐的人。按照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里描述,景颇族原是羌人中的一支,形成于青海湖畔的茶卡盐湖,他们就是茶卡盐湖的挖盐人。“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甘青地区的氐羌文化就曾南移。也许就在那样的机缘下,茶卡的挖盐人一路南下到了云南。”程起骏说。

   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物资

  茶卡还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上的要冲。“不管是要远行到西域,还是到西藏,往来的商旅都要经过茶卡。漫漫长路上所需的盐就需要在这里补充。在离茶卡只有五十公里的地方,就曾出土过东罗马金币。”程起骏说。也是因为盐,茶卡地区也是许多政权必争的地区。

  汉武帝就曾派霍去病“破匈奴,取河西地,开湟中”,之后设置了护羌校尉,这样不仅可以管理和制约羌人,同时还可以取得很多的盐。

  为了获取更多的盐,西汉元始年间,王莽派遣了中郎将平宪等人,到达鲜水(今青海湖)和盐池。《青海通史》记载,平宪等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诱惑茶卡盐湖周边的羌人首领,自愿归附新朝,献上土地,并向朝廷提供所需的食盐。在诱惑不成的情况下,又威逼羌人。慑于武力,羌人只能俯首称臣,同意让出鲜水和盐池。王莽得到西海后,设立了西海四郡,控制了盐的出入。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卡盐湖所产的盐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解决了许多地方食盐不足的情况。明朝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西海有盐池,所产青盐可明目、消肿。”可以说,这给茶卡盐湖的盐给予了极高评价。

   青盐曾是贡品

  在甘青地区,茶卡盐湖的盐通常被大家叫作“青盐”,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因为这种盐产自青海的缘故,其实不然。之所以叫它青盐,是因为它的颜色。明代刘文泰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中,这样写道:“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所以人们才叫茶卡盐为青盐。

  青盐不仅可以食用,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具有泻热、凉血、明目、润燥等功效。不仅如此,古人还喜欢用青盐漱口,“《红楼梦》中荣宁两府的贵族们就有用青盐漱口的习惯。”程起骏说。

  据史书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就特别喜欢食用青盐,因此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因为当时西部战乱不断,让青盐进入内地的道路受到了阻隔,连皇宫中都出现了青盐短缺的景况。有一次宫中的青盐短缺,御厨只好用其他盐代替。谁知乾隆皇帝一吃菜,便觉得不对劲,乾隆皇帝还因此大怒。为了确保今后皇宫对青盐的需求,乾隆皇帝便下令,茶卡盐从此为官采,不再允许私人开采。

  大约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开始,清朝政府就在设立了盐务局,组织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并储藏官府垄断经营下的茶卡盐。盐务局的出现是清政府开始对青海茶卡盐湖垄断经营的标志。

   盐湖成就西北最大盐商

  茶卡盐湖的盐虽然品质优良、口味极佳,但是千百年来,茶卡盐的开采都处于原始阶段,而且盐湖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上世纪以前,茶卡盐的年开采量很少。

  马辅臣先生是一位富有开创性的实业家。上世纪初,马辅臣开始担任茶卡盐池总办,他不仅改善了盐工的待遇,还改良了工具。“之前人们采盐,就是用勺子将盐舀上来,然后再晒干,这样的效率非常慢。马辅臣将勺子加大了一圈,然后在勺子上钻了许多小孔,这样做大大提高了盐工们的工作效率。茶卡盐的外销,也促进了当时骆驼养殖业的发展。”程起骏说。此后,青海的盐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所以当时经常会看到拥有几百峰骆驼的驼队,驮着青盐,浩浩荡荡往宁夏、甘肃等地行进。马辅臣也成了当时西北最大的盐商。”程起骏说。

  如今,依托先进的技术,茶卡盐早已远销海内外。而茶卡盐湖景区也因为深厚的茶卡盐文化和风光旖旎的景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