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还没进入“垃圾时间”

07.11.2014  11:24
核心提示:美国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奥巴马被认为不可避免地成为“跛脚鸭”总统。资料图美国中期选举投票结果5日陆续出炉,执政的民主党全线溃败,在野的共和党拿下参众两院,赢得中期选举。对此,美国媒体纷纷予以大篇幅

美国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奥巴马被认为不可避免地成为“跛脚鸭”总统。资料图

美国中期选举投票结果5日陆续出炉,执政的民主党全线溃败,在野的共和党拿下参众两院,赢得中期选举。对此,美国媒体纷纷予以大篇幅报道,舆论充满了对总统奥巴马的唱衰声,甚至有媒体直言:奥巴马已沦为“跛脚鸭”总统。那么问题来了:奥巴马输掉中期选举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

国会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国会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其中一次国会选举与总统选举同时举行,另一次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的国会选举,通常被称为“中期选举”。中期选举大都在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国会行使立法权,以总统为首的政府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国会是联邦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所以,要看懂“错综复杂”的中期选举,首先得弄明白:美国国会是干什么的?

作为国家元首,奥巴马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一分支的“主管”,国会则是立法的“主管”。形象地说,国会在职责上接近于“拟定大的原则”,之后让总统领着他的那套行政班子去执行。当然,这一过程十分复杂。

如果总统所在执政党失去了对国会的绝对控制,那么总统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总统被国会“甩脸色”也是有的:牵制、质询、为难,反正就是不能让总统“痛快”。比如,国会有一个让总统十分头疼的“大招”:不给你钱花。国会可通过立法,批准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进行拨款,批准其赋税、贸易、征兵、财政等重要内外政策,当然也可以不批准。

话说回来,国会立法权也会受总统的制约,任何议案都要由国会两会通过,但要总统签字才能生效成为法律。总统可以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使之不能成为法律。两院可接受总统意见,重新修改议案后再送总统签署。不过,两院也可以2/3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使之自动成为法律。如此反复,被逼到“绝境”的总统还有一招:绕开国会、动用行政权力来推动相关举措,但这可能面临国会的强烈反弹甚至是起诉。

扯皮的议案还将继续扯皮下去

美国政治版图被中期选举重新改写,势将对美国未来内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至少在今后两年内,美国国会将呈现共和党“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奥巴马在最后两年任期内将面临更严重的“府会分治”局面,总统奥巴马将在未来两年难有作为,更让其难留“政治遗产”。

对奥巴马而言,中期选举中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共和党并未能占据国会的2/3议席,奥巴马保住了否决权,不至于完全丧失行政首长的权威。但两派力量的均衡意味着更容易形成政治僵局,各项扯皮的议案还将继续扯皮下去,包括医疗保险改革、整顿华尔街、移民改革以及稳住经济复苏等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中期选举后,随着2016年总统选举临近,美国政党、媒体和民众的注意力多少会转移到总统选举的潜在候选人上。而此次中期选举,民众的选择不仅给奥巴马及其政党敲响了警钟,同时在野党也应看到:美国民众已经厌倦了长期的政治恶斗和经济不景气,共和党国会如果毫无作为,难保不会在2016大选中被惩罚。

外界普遍认为,即使共和党赢得中期选举,两年后的总统大选也未必对其有利。过去,共和党只掌控众院,美国政府陷入空转,选民会先怪民主党和白宫,而共和党目前已拿下参院,美国政府若继续空转,选民怪的就不只是民主党和白宫了。因为共和党选择的不是做事,而是与总统作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共和党在总统大选时的选情。

奥巴马或更需与中国合作

当然,如果奥巴马不想就此进入“垃圾时间”,还想有所建树,就会把比较大的精力放在外交上。此前,奥巴马在外交上屡屡遭到诟病:他虽把美军带出伊拉克和阿富汗,但没留下和平。他击毙了本·拉登,中东又冒出被认为更凶悍的“伊斯兰国”。此外乌克兰危机把欧洲几乎推到了新冷战状态,“亚洲再平衡战略”增加了中美以及东亚各国之间的猜疑。

关于奥巴马接下来对中国的态度,加拿大星岛日报认为,奥巴马需重振威望,更需要与中国合作解决国际问题和振兴经济。无论基于政治盘算或国家利益,奥巴马都不可能与中国“翻脸”,反而要依靠中国提振外交和经济表现。若奥巴马选择与中国合作,会更容易出成果。

环球时报则认为,在对华问题上,美国国会很可能将变得更狠更尖刻。它从来都是美国“修理中国”的主要角色,当与总统势不两立时,这个角色往往更夸张。因为它会把对抗总统的部分劲头也使到找中国麻烦上。但“这是中国已经熟悉的美式政治剧。在美中期选举的一系列后果中,中美关系面临的新变数肯定不在其中最大之列”。(腾讯新闻综合中新网、观察者网、新华社、澎湃新闻、环球网等报道 编辑:于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