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42岁二次创业 她带动15万乡亲就业增收

10.10.2022  08:29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苏木兰”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

  “苏木兰”名叫苏晓莉,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青海省刺行业协会会长、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负责人。

  这些天,苏晓莉一点也没闲着,她在线上培训绣娘,线上宣传新绣品,与22家公司签订订购合同,金额逾百万元。她曾经说,返乡创业,让贫困姐妹们走上致富路,要有责有情有为。她做到了。

2017年,苏晓莉在互助扶贫车间培训绣娘。图片均由苏晓莉本人提供

  42岁二次创业

  2012年的一天,苏晓莉到西宁办事,看见游客围观藏族手工艺品,深受启发:土族盘绣花样独特、工艺精湛,土族妇女绣花多是打发时间,没想过拿绣品换钱,为啥要守着好手艺吃穷饭呢?

  有了想法,她立即付诸行动——赴互助县东沟、丹麻、五十等乡镇调研,了解盘绣技艺传承情况。3个月时间,她走访了100多个村子、4000多户人家,找到会盘绣的妇女,承诺要带她们一起挣钱。

  能挣钱妇女们当然高兴,但也没太当一回事。可苏晓莉是认真的,她转让了自己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鞋店和服装店,筹集二次创业资金。家人不理解,她劝慰道:“以前咱有一碗水,只能自己喝;后来有了一桶水,也只能一家人喝;现在我想挖掘一条河,让更多人有水喝。”

  2015年,42岁的苏晓莉成立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用民族技艺带动乡村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2022金砖国家女性领导力论坛暨金砖国家女性创新大赛颁奖典礼,苏晓莉(右二)获得大赛“木兰奖”。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公司刚成立,一个贫困村的村支书找到她,希望她能教村里几名妇女盘绣技艺。村支书推荐来的东国兰一针一线认真学习盘绣,但她的绣品质量不过关,为了鼓励她,苏晓莉还是按价收下。经过刻苦练习,东国兰很快成了盘绣能手,第一次领到2000多元工资时,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后来,东国兰年收入5万多元,靠盘绣手艺成功脱贫。

  在苏晓莉的用心经营下,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她也有能力帮助更多人。米金花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丈夫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米金花只得辞职回家照顾丈夫。得知此事,苏晓莉想到一个好办法,在米金花所在村设立车间,这样米金花既可以照顾丈夫,又能上班挣钱。

  以“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苏晓莉在多个乡镇村屯设立基地和车间,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原材料。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女孩回乡学习盘绣技艺,第一年解决了400余名妇女的就业问题。

  2017年,苏晓莉扩建3000平方米厂房,增加500个就业岗位,带动300余名绣娘年均增收2万元。2020年,她继续扩建8000平方米厂房,带动460余名绣娘就业增收。

2016年,苏晓莉在村里培训绣娘。

  带动15万名村民增收

  苏晓莉的基地里有“三多”:一是留守妇女多,上千名留守妇女在基地务工,比例接近务工规模的10%;二是高龄乡亲多,年纪大的村民统一培训后优先安排务工,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三是贫困姐妹收入多,年人均收入两三万元。

  但苏晓莉并未满足,她要让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她投资在省内外繁华商业区拓展销售门店和专柜30余处,尝试产学研用相结合,与几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开发出200多款“现代绣品”,远销东亚、东南亚地区。

  如今,苏晓莉带领团队与时俱进,成立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形成以孵化园为核心,政府引导、市场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工匠推动的青绣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累计带动青绣工坊120余家,成立办事处16个,入驻青绣企业140家、青绣传承人301人,年产值达4亿元,辐射带动15万村民就业增收。

  未来,苏晓莉有更大的目标——筹建青绣博物馆和产业园,提升青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让“太阳花”绽放在更多人心中。

2015年,苏晓莉走村入户收绣品。

  荣誉接踵而至

  苏晓莉带领贫困姐妹们绣出美好生活,她的公司成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联谊会理事单位、丝绸之路企业联盟成员单位,她自己先后获得“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杰出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新时代旅游业女性榜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乡村工匠”等荣誉。

  今年5月31日,2022金砖国家女性领导力论坛暨金砖国家女性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表彰在女性精神、社会责任、独特的技术及商业模式以及行业、市场前景等任何一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和表现的金砖国家优秀商业女性。苏晓莉从449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成功摘下“木兰奖”,是获得该奖的3个中国代表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乡村振兴领域获奖者。

  站上领奖台,自豪之情难以言表,她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又觉得肩上责任更大了。她感慨:“这些年虽然很辛苦,可回头看,走过的路是温暖的奋斗路,心里暖洋洋的。”

  【延伸阅读】让农牧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十年来,我省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1.74万人,年均超过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4.4万人次,年均超过110万人次;组织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98.8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7.7万人,比2012年增长26.5%;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达到14967元,实现翻倍,形成以“青海拉面”“青绣”、枸杞采摘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劳务品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我省围绕乡村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让农牧民分享到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和乡村实用人才,支持返乡创业,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