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干部超配现象:因用人制度存在漏洞
因人设岗是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一个重要表现,“标配”才符合民意与现实,才是提高行政效率、科学施政的前提。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2014年1月开始,中央组织部把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截至目前,全国超配的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已经消化32041名,3年整治任务已完成79.85%。
此轮整治并非首次,国家层面分别于2007年、2009年进行过两次专项清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超配干部现象是越整越超,撇开普通干部层面不说,副职、秘书亦是超配干部的重灾区。而且很多地方超配干部岗位的设置几乎达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地步,领导职位满编,巡视员、调研员“跟上”。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年全国各地消化超配干部的招数。山东省去年9月份一日之内免掉的4名省政府副秘书长中,3人身兼数职,即除了省政府副秘书长之外,还兼任其他职务。湖南省湘潭市采用“末位免职法”,对绩效考核排名末位的干部予以诫勉,连续两年末位的予以免职,通过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力度,腾出的职数用于消化超配干部。
诸多殊途同归的方式方法,让全国民众看到了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消化超配干部的决心,也通过大幅度下降的超配干部数字看到了效果。但仔细想想,总感觉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干部超配现象普遍,主要还是因为用人制度存在漏洞,才让那些以权谋私、安排“自己人”的领导干部钻了空子,归根结底还是目前官场“能进不能出”、“领导说了算”凌驾于制度之上在作祟。
如果制度卡控到位,监督机制能够真正起到作用,那么“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干部配备机制,又如何会出现如此庞大的超配干部队伍?我们应该看到,很多地方部门为完成推进计划,采取所谓的“措施”,无异于“隔靴搔痒”,解得了一时燃眉之急,让臃肿的超配数据暂时降下来,却无形中会产生吃空饷、“按下葫芦浮起瓢”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干部超配问题。
治理干部队伍超配问题,还应严厉整治违规提拔干部,违规虚设职务,违规任用“自己人”现象。不仅要整治好超配干部问题,更需要搞清楚这些超配的干部到底是谁提拔、谁考核等问题,不能内部消化或一清了之。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让庞大的超配干部数据真正降下去,从源头上杜绝干部超配现象的发生,才能让去职者心服口服,让民众拍手称快,为构建官员“能下能上、能进能出”的机制打下坚实基础。(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