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后的学习

07.11.2015  16:20

  如今,“学习”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热词。

  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要的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学?

  《美国学习散记》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学习”的可贵经验。

  这是一部知识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学习笔记,作者郑建强先生,黑龙江省政协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他在2011年有幸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联合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开设的“低碳能源领导者专题研究班”。赴美学习归来后,经过几年的研究,将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从满载的记忆中逐一筛选提取,感性的事例提升为理性的思考,最终汇集梳理成书。

  翻开《美国学习散记》,犹如进入了上海交大与美国名校的移动课堂,往日遥不可及的常春藤大学,由此变得亲切而触手可及。几十万字的笔记,好似一间间行走的教室,或是一座座延伸的大学殿堂。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交出的作业,不是信马由缰的“旅行散记”,而是恭敬虔诚的“学习笔记”;不是简单复制的“听课笔记”,而是辨识吸纳后的“学习散记”。

  需要何等强烈的学习兴趣、何等执著的学习毅力,才能够在“学习”结束后,将学习自觉不倦地延续下去;才能在“放学”的几年后,向他的老师同学及读者,提供一份沉甸甸的“课外作业”。

  匆匆走过繁华的曼哈顿华尔街百老汇、典雅幽静的波士顿、风光旖旎的查尔斯河、颇具特色的福特博物馆……庄严素朴的哈佛、古色古香的耶鲁、充满现代气息的麻省理工学院……作者记录了美国东岸科技文化的种种辉煌,也回溯了美利坚大地的前世今生,其中包括早期老华人的血汗史与当代留学生的风华。

  却不仅仅是浮光掠影的印记———作者每走一步,都在心里反复对比此岸与彼岸的表象与内里;每过一地之后,都在不断对“见闻”进行分析与追问。可以想象,这个刻苦勤快的学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记录于每日紧凑行程的时间缝隙。静坐于教室聆听、往来于实验室细察……那仅仅是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的结果。郑建强先生回国后,用一年半的时间补充阅读了大量材料,对短暂的赴美研究班学习期间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取舍整合、提炼浓缩。当这部“学习散记”在4年后成稿之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学习笔记”几乎成了一份可供后来的“同学”参考学习的厚重“课件”。

  《美国学习散记》一书,没有采用通常比较容易驾驭的“线性结构”,而采取了“板块分割”方式——将庞杂的赴美见闻打乱重组,全书分为“他乡风情”、“名校印象”、“学者速写”、“浦江回望”四个部分,按照此次中美合作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谋篇布局清晰合理。“学者速写”、“浦江回望”是该书的重要组成:一个个生动可爱的人物———校长、教授、博士、科学家、留学生、志愿者、大富翁、企业家……中国人、美国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故事。他们不仅是杰出的精英人士,而且是实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载体。

  “学习散记”也由此步步展开层层递进,最后落笔于此次“游学”的最终目标———

  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发展低碳能源、实现绿色发展……

  如何加强国际合作,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能源政策、能源科技创新、智能电网、太阳能、风能、核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新能源汽车……哪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被借鉴被推广?

  政府、公民、民间机构,究竟应该为地球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做些什么?

  这是作者给自己的提问,也与《美国学习散记》的读者分享。

  学无涯、知无涯———学习考察结束后,深入的主题学习才刚刚开始。精彩的课程结业后,还有一份免考的“课外作业”留给自己长久研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自觉的、真正的学习。

  这是我对《美国学习散记》的“学习心得”,也是《美国学习散记》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系著名作家,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协副主席)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