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和谐黄南行

03.04.2017  04:32

亲情守望千里沃野

从臂挽黄河的“神箭之乡”到“热贡艺术”摇篮的“金色谷地”;从生机勃勃的泽曲草原,到“脱贫清零”后依然奋力前行的“天河之南”……行走在黄南藏族自治州一望无际的大地上,总让人感触到脚下这片土地,在一派宁静中透出和谐稳定。

保护母亲河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活动。摄影:姚斌

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摄影:姚斌

国网黄化供电公司志愿者为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摄影:姚斌

非遗文化进校园。摄影:姚斌

从“让人头疼”变为“让人放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奏响和谐之音

10多个民族的各族群众长期聚居生活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一个“屋檐”下,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事关黄南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渴望在稳定中为发展提速的黄南州,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制定了奋进目标——到2020年,全州80%的乡镇建成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镇,20%的县建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黄南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

今天,“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响彻黄南的主旋律。同仁县多哇镇从“让人头疼”到“让人放心”的嬗变,映现出黄南州民族团结进步跋涉的步伐。

多哇镇距离县城90多公里,是一个地广人稀的纯牧业镇。流动人员多,管理难度大,发展严重滞后。也因为群众处于贫困状态,往往因为“针鼻儿”大的利益,就会引发矛盾和事端,人口只占全县6%的多哇镇,却在县域内以“让人头疼”出了名。

多哇镇党委书记裴喜说,镇属各村曾经因村里班子队伍不强,不能把群众的心思带到发展的轨道上,团结进步也相应受到影响。镇上干部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带动各村社谋求发展,而是处理各种纠纷事端上。找到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病根儿”后,多哇镇党委政府干部在分组深入到各村摸底后,开出了种类不同的“药方”,围绕谋发展、求富裕,让各村的群众首先“忙起来”。

忙起来的多哇镇人,在镇上的牵头扶持下,联合六个村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以牧民群众入股的方式,把不同民族的群众以发展这根线连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追求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各族群众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心贴近了。合作社凭借年出栏4000多只牲畜,年收入达60余万元,在每年分红中,让群众分享到在共同团结进步中形成合力,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草山地边纠纷销声匿迹,村落也由以前的脏乱差向富裕文明迈进。一派和谐稳定“让人放心”,今日的多哇镇借民族团结进步完成了重塑。

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章

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在具有“特殊州情”的黄南州遍地开花,黄南州各级党委政府不仅要担起“特殊责任”,同时结合如火如荼开展的“两学一做”,在向各族群众付出真情实爱中,民族团结进步之路通向了偏远乡村、草原深处。

和日镇和日村是一个有200多户人家、900多名村民的村庄,距离泽库县城60多公里。数年前,为了改变和日村地处大山窝里,交通不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低下的状况,泽库县协调扶贫等部门,在临近和日镇的一片开阔地上,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房屋,将靠放牧为生的群众搬迁出来。

200多户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易地搬迁后,有了快速改观。然而,接踵而来的后续产业难题,又摆在泽库县与和日镇的党委政府面前。

和日镇副镇长赵洪云是县上派下来任职的汉族干部,和日村是赵洪云的联点村。在近乎天天都要到村里走几趟的积累中,他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也与村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说,镇里先是引导村民在走出草山后,开班对村民进行石刻培训,让群众掌握了靠石刻挣钱的技能,同时又组织人员帮助群众打开石刻作品销路。男女老幼从事石刻,在让群众鼓起了腰包后,和日村成为“高原石刻艺术第一村”。

村里47岁的才旦加一家,是村中从事雕刻却依然陷于贫困的人家。才旦加70多岁的父亲瘫痪后久病卧床,两个孩子都在西宁上大学。虽然才旦加经常没日没夜地忙于石刻,家里的经济常常还是入不敷出。得知才旦加的家庭窘境,镇上几名主要领导经常在工作外出中把才旦加的作品带出去帮助推销,并想尽办法“卖了好价”。赵洪云作为联户干部,在帮其申办了特困低保,给两个孩子联系了助学金的同时,带动村干部帮助才旦加的父亲治病抓药……在像亲人般真诚相待中,干部和群众、村民与村民之间,结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深情厚意。

民族团结进步像涌动的大河,载起“平安黄南”之舟破浪向前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伴随着“八进”的脚步日益走向深广,和谐的画卷在舒展中凸显出“强州富民”的主基调。

曾经被打印上贫困村标记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有了民族团结进步助力经济发展,荷日恒村率先在脱贫清零攻坚战中“冲线”。经济发展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载体,民族团结进步成为经济发展提速的“引擎”。

荷日恒村依照“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路径,引领着精准识别的贫困村民140人,走进特色产业队伍,资产收益使贫困的蒙古族群众人均收入达到6400元以上。组织村民参加汽车修理、手工艺品制作等培训,通过培训让曾经的牧民、今天的居民,在闯市场中实现“多腿走路”。

新建了“梅朵赛青”民族服装加工厂,当年盈利20余万元,曾经握着牧鞭放牛挡羊的手,在穿针引线中完成了生产生活角色的转变。在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从单一放牧的个体,走进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群体,相互依托、相互依存的生产方式,在日复一日中,“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而身处黄河之畔的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的村民们,同样对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以回族、藏族为主的不同民族的村民们,虽说共处一个村庄,却是“各自为战”,只顾经营自己的日子。随着县镇引导村民发展文化旅游业,村民们相互“拉巴”着开起了“农家乐”、“牧家乐”,彼此经营中也是相互帮衬,在团结协作中村里的旅游业渐成“气候”。富裕起来的400余户村民,在村口以400余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组成基座,用一块巨石立起了书写着“感恩共产党”的感恩碑。民族团结进步在发展中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力量。

一个个音符汇成了乐章,一滴滴水珠融成汪洋。黄南,借民族团结进步的风潮,正高悬云帆。(刘法营)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