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带来“硕果累累”——省残联五年工作综述

28.05.2018  16:15

  一年,一个台阶;五年,一次跨越。回眸过去五年我省残疾人事业,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五年是青海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五年;是青海残疾人生活改善最大、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社会各界扶残助残氛围最浓、支持力度最强的五年;是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教育、组联、维权、文化体育等事业硕果累累的五年。

   民生为本

  服务保障实现新成效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在广袤的青海大地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和力量。

  家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川口村三社的谢晓东,7岁时因电击导致双前臂截肢,生活无法自理,严重影响生活学习,2016年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免费装配双前臂肌电假肢后,己能够运用肌电手满足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基本需求,重新回归到学校开始学习。

  五年来,省残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出台了具有青海特色的30余项政策和制度措施,残疾人事业发展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积极聚焦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两扩面”,不断加强残疾人服务保障能力和供给水平,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对享受低保分类施保的城市残疾人每人每月增发40元,农村残疾人每人每年增发200元补助。由政府代缴补贴重度残疾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金额度达到每人每年300元,比国家标准高出200元。对脑瘫、智障等残疾儿童在国家救助每人免费康复6个月、1.2万元的基础上,由省级政府购买服务延长到免费康复10个月、2万元。出台并开始实施“两项保险”制度,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中轻度残疾人每人每年给予50元的缴费补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中轻度残疾人对个人缴费部分按50%予以补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提前提高到6000元标准,将特教工作岗位补贴每人每月提高360元。一个普惠兜底、特惠补短,贴切省情残情的残疾人服务供给模式基本形成,残疾人事业向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

  省残联积极争取各方资源,落实省级以上财政和社会援助资金项目物资折合人民币近13亿元。社会保障稳步提升,为16.93万人(次)重度残疾人累计发放护理补贴2亿元;为33万人(次)重度残疾人和8.62万人(次)中轻度残疾人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亿元。脱贫攻坚扎实推进,29740名残疾人实现脱贫,11.18万人(次)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10339户残疾人家庭享受国家危房改造项目。

  投入资金2385万元,为3975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教育就业明显改善,城乡残疾人技能培训5万余人(次),累计新增残疾人就业11360人(次)。投入400万元,资助各类贫困残疾学生近2000人(次)。特殊教育学校由2013年12所增加至16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增长137%,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使重度残疾儿童得到合适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由81%提高至87.06%。康复服务成效显著,康复经费总投入1.2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4倍,为20.8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基金会建设稳步提升,向社会各界募集助残资金和物资价值达2700万元,并全部用于残疾人福利事业。《青海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青海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有序实施。一个渠道多元、趋于稳定,贴切省情残情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残疾人事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优化服务

  促进权益维护新提升

  “作为盲人,我们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去做志愿者,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很自豪。”青海仁和按摩康复医院已有六年从业经验的盲人按摩技师赵博说。

  为打开智障残疾人“就业难”的突破口,成立了西北地区首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青海喜憨儿洗车中心”,成立了全省唯一一所盲人按摩医疗专科医院“青海仁和按摩康复医院”,首次在青海大学医学院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残疾人大数据,办理残疾人证176521人,残疾人办证率58.84%,居全国前列。创新手机终端在残疾人数据动态更新中的运用,组织开展了对所有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的实名制常态化调查,开发建设了集信息录入与查询、精准化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残疾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完成全部持证残疾人个人基础信息变动、服务落实、需求变化情况和4705个社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改进情况的动态更新。一条科技领路、注重实效,贴切省情残情的残疾人创新发展之路基本形成,残疾人事业向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五年来,省残联自觉担当残疾人的“娘家人”角色,敢于向任何损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亮剑”“说不”,开通运行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成立了省级残疾人法律服务总团和8个市(州)残疾人法律服务分团,43个县级残联设立残疾人法律服务维权岗,所有乡镇建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坚决纠正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行为,各级法律服务机构共协调解决和代理侵害残疾人权益案件545件。省残联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221件,办结率达到95%以上。省残联大力提高特教补助标准、提高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标准、家庭无障碍改造、重度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补贴等民生项目,并连续列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康复经费投入、辅助器具适配、白内障医治率、“两项补贴”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提标等10项指标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部省共建”机制。一些因地制宜、独具优势,贴切省情残情的实践经验基本形成,残疾人事业向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

   参与共享

  彰显生命尊严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跳出最美的舞蹈,我为他们骄傲,也为自己加油。”2017年参加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西部片区比赛因为排练受伤而未能参加演出的乌力杰用手语诉说着自己的感受。

  五年来,我省残疾人生活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为他们融入社会、展现自我创造了广阔舞台。省残联集中力量打造“青海·人道助残工程”品牌,慈善助残氛围更加浓厚。成立青海七彩梦残疾人艺术团,开展公益性演出50余场(次),举办第六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组队参加了2次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获得奖项12个。成功打造环青海湖残疾人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品牌。举办第四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等全省残疾人体育赛事18次。组团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全国残疾人单项体育赛事12次,共夺得奖牌118枚。

  五年来,省残联建设了1个省级、8个州级、39个县级、118个社区的残疾人康复、托养、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残疾人之家”,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省、市、县、乡、村五级残疾人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残联全部建立了残疾人专门协会。各市(州)公共图书馆均建立了盲人阅览室及有声读物室,完成了2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80个基层社区残疾人图书室的建设任务。建成5个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开发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公益性岗位700余个,乡级残联和村(社区)残协工作经费、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补贴、教育培训经费基本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招募各类助残志愿者15万余名,建立志愿者助残联络站(点)近4600个,累计为20万残疾人(次)提供了志愿服务。完成了1个省级、8个市州残联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46个县级残联流动服务车的配备工作。一批紧跟需求、充满生机,贴切省情残情的残疾人服务阵地和组织队伍基本形成,残疾人事业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残疾人事业是爱的事业。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彰显着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工作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各级残联组织和全省残疾人工作者的真情付出。(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