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路想点子 真抓实干闯路子——去年以来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8.04.2017  09:34

  春到山乡处处喜。在风景如画的黄河岸边,一排排藏式风格的村屋民舍,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村庄道路,将这里的一切都规整得井井有条,村民早已守候在自家门口,等待远方客人的到来。

  “搬下来好啊,这里风景好,房子好,趁着天慢慢热起来,我们打算在家里开办农家院,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河东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上,村民孜巴加正在忙着收拾院子里的杂物。“原来我们住在山上,光秃秃的啥也没有,去趟县城得一上午,就是去打点临工也吃力得很。”孜巴加说,易地搬迁改变了他们一辈子的命运。

  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去年以来,全省上下把脱贫攻坚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打开思路想点子,真抓实干闯路子,扎扎实实推进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在时代坐标上,我们离实现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责任是山

  ——敢担当者就能善作为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去年,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聚全民之智,以上率下,高位推进。各地党政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

  全省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压实责任,形成了层层抓扶贫的喜人局面。

  在脱贫攻坚战一线战场,人员、组织保障有力。全省共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点1310个,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7865名。全省10.9万名党员干部与15.4万户贫困户认亲结对,2500家省市县级定点扶贫单位与1824个“三类村”建立帮扶对子。

  一声号角,一种担当,一份责任——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使命如山,号角催阵。一年来,全省强力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6个贫困县摘帽、404个贫困村退出、11.6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3.2%下降至10.3%,目标任务超额完成,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扶贫攻坚是一种责任,更是检验作风担当的一把标尺。

  我省许多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的难度大,返贫率高。面对异常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仅靠政府财政专项“只身突围”,仅凭扶贫部门“单兵冲锋”显然不够,“独角戏”亟待变为多声部“大合唱”,“全民皆兵”方能攻城拔寨。由此,在推进扶贫攻坚中,我省不仅“指挥员”靠前指挥,扶贫“尖兵”更是下沉一线。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也是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全省性共性问题、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紧盯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细化政策举措,提高脱贫质量。”据扶贫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丰胜介绍,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紧盯目标靶向,突出实干,领导工作实,任务责任实,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见效。

   精准是本

  ——分类施策拔穷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以推进,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开启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征程。

  去年,我省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坚持在固根本、夯基础、谋长远上下功夫、出实招。

  “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在精准识别之后,因村因户因人制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分类精准施策,是青海精准扶贫的最关键环节。”马丰胜介绍,一年来,在全面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省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制定出台了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1+8+10”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明确了精准施策的行动路径。

  现在我省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偏远大山里,扶贫攻坚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2017年,脱贫攻坚进入了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省再次明确时间表、下达任务书——要确保完成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

  从新的春天继续进发,我省将在更高层次上抓扶贫,做到工作更实、质量更高、效果更优,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四个转变”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抓住痛点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八个一批”、“十项重点”工程。为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我省结合实际制定出了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各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对症下药,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成效初显。今年,我省在此基础上围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模式,实施十项重点工程,精准推进脱贫攻坚。

   产业是根

  ——产业扶贫换穷业

  春回大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的花海农庄开始热闹起来。“去年村里的花海吸引了不少游客,今年一开春就开始平整土地、栽植花卉。”村民王玉章说:“以前大家都不知道的脑山村变成了美丽的花海,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生活变样了……”

  王玉章所说的这几个“变”源于去年村里充分利用村内独特的林区资源,栽植各类花卉,建成花海景观及田园风光为主的徒步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农家宾馆、拓展农家养殖、种植等项目,形成了以农家种植、养殖、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脱贫的主要依托,选准扶贫产业,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去年以来,我省针对扶贫产业选择培育难、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贫困边缘人口多等实际困难,着眼实现持续稳定脱贫、有质量脱贫的目标,在扶贫产业扶持方面构建了“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即:户有产业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产业园区。

  通过产业扶贫,西宁市通过打造“乡趣卡阳”“花海农庄”“稻草人”等乡村旅游品牌,大幅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海北藏族自治州按照“一县一品”思路,依托扶贫产业园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约农村淘宝项目,建成67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建成7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曲麻莱县探索“四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营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断穷根,靠产业,这是青海扶贫多年来的有效实践。今年继续加大产业扶贫专项投入力度,按照扶持标准,计划实施24万人到户产业扶持项目、13个县扶贫产业园和50个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加上2016年已安排规模,到户产业实现全省40.2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覆盖,39个县(市、区)扶贫产业园全覆盖。

  在产业选择上,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坚持“一户一法”“一村一策”,培育符合脱贫攻坚要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经营模式上,通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带动贫困群众多元增收。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虽是处处举步维艰,但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冲刺路上,青海在疾驰的时间流中时刻坚定地挺进。(孙海玲)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