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幸福西宁到底从哪里来

27.02.2016  09:07

  建设幸福西宁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在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和市两会上,“幸福西宁”这一美好的词高频次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西宁人民对幸福西宁的建设充满了新期待。

  市委书记王晓对幸福西宁有着这样的深刻阐释——

  建设“幸福西宁”,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在城市发展理念层面上对党的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使履职为民有了更实在、更具体、更形象的载体;

  建设“幸福西宁”,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应该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目标;

  建设“幸福西宁”,是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的客观需要。

  那么,幸福西宁,到底从哪里来?

  在这个春天,各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把幸福西宁转化为一个个具体措施、实际行动:让许多美好的小幸福集结成大幸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幸福西宁的密码吧! (记者肖芳)

   幸福西宁之扶贫开发—

  物质精神双脱贫才幸福

  【幸福内涵】要物质脱困,先要精神脱困。贫困户思想转变了,观念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只有物质精神双脱贫才会真正幸福!

  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6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各界帮扶资金0.72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3.03亿元,企业配套资金5.58亿元。实施455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扶持9万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商品经销、加工业、运输业、酿造业、藏文化艺术品加工等生产性项目,项目户有一项稳定增收项目;实施96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安置12137户、53412人。同时,我市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果品、中藏药材、牛羊肉、猪肉、牛奶、饲草料、苗木、旅游商品等优势产业,全市省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46家,辐射带动贫困农户9万户。

  【幸福目标】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集中力量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到2018年,三县建档立卡2.25万户、7.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4000元以上。三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33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

  【幸福支撑】

  ●出台《西宁市脱贫攻坚行动方案

  我市将出台《西宁市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着力组织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和九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构建“1+8+9”的政策体系,除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社保兜底外,对其余贫困人口,都要因人采取相应措施助其脱贫。

  ●实施“八个一批”精准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着力实施发展生产、外出务工、生态补偿、资产收益、易地搬迁、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大病救助“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举全社会之力,力争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

  ●落实九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

  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医疗卫生、文化惠民、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和市场体系建设等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并落实九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

  (记者肖芳)

   幸福西宁之医疗—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

  【幸福内涵】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了“幸福西宁”,诠释了健康之源、生活之基、幸福之本,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提升城乡各族群众健康幸福指数的根本和愿望。因此,发展好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是建设幸福西宁的重要组成部分。

  【幸福目标】

  坚持把创新强医、协调利医、绿色惠医、开放兴医、共享促医作为卫生计生系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措施,从加强“供给侧”改革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深化医改、创新医改,将医疗技术服务与群众健康需求更好对接,把工作重心放到解决基本医疗、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方面,通过改革达到“四降四促”(即:降低个人卫生支出、降低住院均次费用、降低药品虚高价格、降低大医院门诊诊次,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把医改红利释放出来,让群众“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看病不再远”。

  【幸福支撑】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定型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价格机制、医保制度等综合改革。组建市县乡村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加快建设医联体内医学诊断、病理、影像和肾病透析四个中心建设。探索开展分级诊疗网上转诊,扩大基层和县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疾病病种范围,全面推行从基层到二、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全程服务管理模式。

  ●启动医养结合项目,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合格健康城市“十大类双百健康场所”建设活动。

  ●依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取消二孩生育审批,简化办理手续。做好全面二孩实施前后政策衔接,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在内的家庭发展支持政策,增强家庭抚幼和养老功能。

  ●实施3家民族医院能力建设和20家基层“中藏医馆”建设,推进中藏医“治未病”服务工作。

  ●加快实施市一医院第一分院、市三医院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市二医院消化病诊疗中心等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扶贫、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职业病诊治能力提升、智慧卫计信息化建设、市级医疗资源拓展“六大工程”,争取在多巴新城湟水河流域新建一家以“健康”医疗服务为核心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记者张弘靓)

   幸福西宁之住房—

  安居:幸福生活由此起航

  【幸福内涵】

  有房才有家,近年来我市市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新建住房163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较“十一五”末增加5.5平方米;累计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7.26万套,解决8.3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幸福目标】

  ——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继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加大对农牧民进城购房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展物业服务提升年活动,通过严格监管、满意度评价、收费与服务质量挂钩、品牌企业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

  ——制订三年计划,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重视公租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分配入住进度。

  【幸福支撑】

  ●面向社会分配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

  ——对面向社会公开分配的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差别化租金,根据保障家庭的收入情况进行分类减免,实施梯度保障。即:对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租金的90%减免;认定的低收入家庭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租金的70%减免;重点优抚对象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租金的50%减免。同时符合两个以上减免条件的按最高减免额度执行。

  ●完成棚户区改造20000套。

  ●完成5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8000户。

  ——将未列入近五年城市改造范围、以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建成、五层以上建筑、单套面积在90平方米以内的房屋为主,未达到节能要求,房屋、道路和各种管线长期失修,服务设施不配套,居民生活不便利,居住环境脏乱差的老三线企业生活区、三无楼院以及其他老旧住宅小区纳入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范围。

  ——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房屋外墙保温,屋面防水,窗户更换,室内外管网改造,楼梯间、小区内绿化、道路维修、违建拆除及其他基础设施改造等,完善物业服务。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可与街景整治相结合进行改造。

  (记者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