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电影"火爆现象受瞩目何去何从引业界热议
2016年刚走 过55天,中国电影票房已突破100亿元。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当月票房突破60亿元,助推今年票房在2月23日即达到了100亿元。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2010年的国 内年度总 票房(101.72亿元)。与大盘相符的是,猴年春节以来,日、周、月票房纪录以及单片纪录频频被刷新。
数字固然重要,它解析大势,标明产业,证实发展。但数字背后,是生动的人,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主体对象。这些人虽隐身于线上、线下的售票端,不具其名,亦无法直接指向“中国何时能登上全球第一票仓”,但这些消费主体的审美观,沉淀着基层民众的心灵河床,折射出他们的文化成长肌理。为此,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国电影受众分析”系列采访报道,为这些电影受众画像、剖析,在时代变迁的侧影中,探寻滋养过心田的精神家园———如此,也许更能拨云见日,看清中国电影产业的来路与前程。
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上映17天,周星驰新作《美人鱼》爆收29.4亿元。这一成绩不仅早早超越《捉妖记》创下的24.39亿元,成为内地影市票房总冠军。而且,鉴于该片的密钥至少还有13天,且在院线内仍保持30%以上排片率,《美人鱼》最终票房将引领中国影市探至单片30亿元以上的体量,已毫无悬念。
一部春节档电影何以火爆至此?除了明星导演及影片本身因素,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被时常提及。一是,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影院建设正逐步完善,中国电影的影院数量、银幕数量持续增长;二是,在线购票已成国内观众消费电影的首选,购票便捷尤其是普遍实行的票价补贴进一步降低了电影消费门槛。这二者共同指向当下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独特的群体———“小镇青年”。他们有文化消费能力,也有消费意愿,他们被视为中国电影新的增量、新的引擎。
淘宝电影、艺恩智库等多家电影大数据分析表明,从2015年夏天的《捉妖记》到2016年春节上映的《美人鱼》,变的是绝对数值,不变的是二三四五线城市所占票房比重日趋走高。当“小镇引擎”助推国产片迈向票房3.0时代,描摹“小镇青年”电影的来龙去脉,成为认知如今中国电影的关键。
谁是“小镇青年”,他们托起了哪些电影
大约从2014年开始,业内就嗅出票房随影院建设下沉的气息。电影从业者张志远提醒:“哪里的‘小镇青年,对票房贡献最大,春节档数据值得一看,因为多数人各回各家,购票源头比平时更清晰。”
过年期间,家住温州的陈小姐在微信里感慨:“原来买不到票是真的!”同时,上海的俞先生也发布相关内容,可信息指向相反:“《美人鱼》不是很火爆吗?为何下午场仅有10%左右的上座率?”这仅是同一个朋友圈里的碰撞,但对实际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影市故事具有指证意义。
猫眼票房的数据显示,春节7天,票房排在全国前20的电影院,不再是“北、上、广、深”这些通常意义的票仓大户,而出现了温州、阜阳、长春、莆田、廊坊、泉州等城市的电影院身影。艺恩智库对比近4年春节档情况发现,三线城市票房较去年增长65.8%,四线及以下城市增幅达104.97%。与之对比,一二线城市今年春节期间的总票房份额4年来下滑了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的春节档几乎成为“小镇特供”,凡能迎合这些城市青年口味的,诸如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爸爸去哪儿》、2015年的《澳门风云2》、以及仍在热映中的《美人鱼》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澳门风云3》,都因掐准了“小镇青年”的喜好命脉而赚得盆满钵满。
一向重视农村市场的大地影院,在2015年底发布《小镇青年洞察研究白皮书》,其中对“小镇青年”的观影画像为“认脸、求刺激、追梦想”———只要有个人喜爱的演员就会去看,无所谓口碑;对“拳拳到肉”的动作、视觉类电影尤为敏感,《杀破狼2》和 《速度与激情7》堪为代表;能弥合自身对某种生活与爱情向往的青春爱情片吸引力也居高不下,《小时代》系列、《何以笙箫默》 《左耳》等片都从二线以下城市获得超55%的票房。
别小视“小镇青年”的审美,也别放弃引领他们前行
既然业内已有“得小镇青年者得国产片”的论调,那么认真审视作为电影消费主体的“小镇青年”,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有意义。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差距仍然明显,但鸿沟正在填补。值此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时代,对生活于小城镇的青年来说,他们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被唤醒。面对这个庞大而生动的群体,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既不能低估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不能放弃引领他们前行。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重申过多次,“小镇青年”与一线城市的大众偏好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但“‘小镇青年,的电影消费理念确实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人出于社交目的以及被族群心理所影响,看电影成为刚需。只要能从片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找到投射进心灵的内容符号,他们就会大度捧场”。按学界看法,《夏洛特烦恼》《港囧》《匆匆那年》等片在价值观上更草根、平民化,表现的都是城市里普通人的爱情遭遇、人生困境,他们身上折射的对社会、对精英、对文化的疏离与困惑便容易得到普通青年观众的认同。
细探上述电影的票房分布表,有个数字难以忽略。以往,国内影市有条“红线”,即影片在一线城市票房收入能否达到20%,将最终决定该片全国票房是否理想。且越是口碑之作,这条“红线”越分明。但从2014年开始,“红线”以下的10亿元影片越来越多,《美人鱼》《澳门风云3》《煎饼侠》等都属此列。难道,票房“爆款”皆平庸之作?
北大教授王一川把低口碑高票房电影归为“网众自娱时代”的降临。“在当下这个‘网生代,自主决定娱乐内容的时候,所谓‘小镇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一方面是基于‘大IP,开发,制作方把以往挑动过青年的网络文化转为影片,以此消费粉丝;另一方面是迎合现时的多数年轻人审美心理,在搞笑、煽情等方面,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小镇电影好时光,还有一两年时间,一旦粉丝、青春、怀旧等心理被透支殆尽,这些电影自然会遭到厌弃。”平庸是暂时的,只要引导没有缺位。
学者们认为,抛弃浅薄的迎合是“小镇电影”的出路。这意味着这些电影在保证其娱乐性不减的同时,还需深刻挖掘“小镇青年”的成长心灵史,与他们的审美阅历共同、甚至超前成长,眼下由“小镇电影”引发的火爆现象,才有可能带来中国电影产业新一轮的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