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地”——推进人才工作的“出彩”品牌

30.12.2014  10:48

  日前,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10家单位的创新团队入选2014年度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单位,涵盖了医疗卫生、社会科学、农牧科技、环境保护、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包虫病创新团队、省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省委党校民族学宗教学、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开发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测试计算中心……这些新评选出的“小高地”将通过“小而精、小而优、小而高、小而强”的科技平台,吸引、聚焦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转化一批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省人才“小高地”项目建设日趋完善,品牌渐立,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截至2014年底,我省人才“小高地”已基本覆盖了高原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33个重点领域和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各行业的人才集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已被证明是我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大舞台。

   打造品牌项目

   汇聚高层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支撑。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西部省区,我省要实现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关键还在人才。大力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加速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是我省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2009年,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省在充分汲取外省先进经验,综合考虑省情实际,客观衡量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人才“小高地”项目建设工程。所谓人才“小高地”,就是依托我省支柱产业、特色经济、新兴领域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集中全省各方力量,搭建“小而精、小而优、小而高、小而强”的科技平台,打造吸引、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特区”和“高地”。

  为了扎实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我省把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化作实际行动、付诸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完善思路,为人才“小高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省坚持把人才价值与激励机制联系起来,建立健全支持人才“小高地”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确定为“小高地”建设单位的,由省人才办支持15-25万元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省科技厅支持不少于30万元科研经费;“小高地”成员培养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除国家给予的补贴外,省上再配套奖励2万元;“小高地”团队获得青海省重大科技贡献奖的,除省上奖励外,再从“小高地”政策中奖励10万元等等,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同时,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引导“小高地”建设单位通过举办国内、国际性学术会议、研讨活动、技术交流、选派访问学者等措施,以挂职、聘任、联合攻关等形式,加强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合作,把更多信息、知识、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转移到青海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东西部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等活动,把我省急需紧缺的人才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省外、国外发达地区深造和研修,实现培养人才与锻炼人才的双赢。

  人才“小高地”推出后,我省将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引入到“小高地”建设中,提高建设成效。明确落实人才“小高地”建设相关单位职责,省人才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小高地”主管部门协助做好建设单位日常管理,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和支持;“小高地”建设单位认真履行肩负的职责,制定工作计划,出台优惠措施,实施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等。省人才办根据各“小高地”建设单位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产业类注重考核人才与经济互动的成效,学术类注重考核人才的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类注重考核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增强目标责任考核的针对性。实行动态化考核管理,不搞“终身制”,对人才聚集、吸引和培养作用发挥不好的建设单位,取消其人才“小高地”资格,做到能进能出,在竞争中促进发展。

  一系列特殊、优惠的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为我省人才“小高地”工作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挥“领头羊”作用

   结出累累硕果

  我省装备制造领域人才“小高地”、青海华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在总工程师杨拥军的带领下,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原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天喻公司联合形成攻关团队,共同承担了3项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完成相关样机制造,为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小高地”、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已获得博士学位7人,去年以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 2人晋升为教授,学历结构提升,职称结构优化。在科研方面,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厅级项目2项。

  高原体育领域人才“小高地”、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室,每年为青海高原训练的国家中长跑、游泳、水球、竞走、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员提供训练监控、机能评定、疲劳恢复、伤病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科研服务近5万人次;搜集、分析高原训练数据,建立高原训练监测数据库,为指导高原训练提供科学的量化指标和依据,发挥科技服务的平台作用。

  农牧科技领域人才“小高地”、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依托相关畜牧推广项目,做好做细项目工作,带领团队成员对实施项目进一步分析研究,在全州范围内进行牦牛优良品种推广,提高牦牛繁殖率,探索出符合高寒牧区藏系羊高效养殖新模式,使农牧民群众受益。

  ……

  各“小高地”建设单位根据实际,选择最适合的组建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小高地”作用,使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作为人才强省战略的一个创新之作,人才“小高地”建设已成为引领和带动全省人才发展的有力“引擎”。通过人才“小高地”实施,一批才智双全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现已在高原种植、高原医学等领域打造了49家人才创新团队,涌现出行业领军人才49名,在各领域发挥了“领头羊”和“主心骨”的作用。

  通过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把各类高层次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找准人才为科技服务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促进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产业互动,形成“项目+团队”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据统计,我省前4批31家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109名(含柔性引进),选派到国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学历提升99名。随着一批高层次人才的逐步聚集,各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申报课题、承担项目、研发新产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期间,41家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共承担、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6项。发表SCI和SSCI论文132篇、核心论文475篇、影响因子达79.549,发明专利90项。(作者:薛军)

   亮点“小高地”

   青藏高原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2011年被评为我省生物科技领域人才“小高地”。5年来,这片生物领域的“小高地”立足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取得了显著成绩。

  依托人才“小高地”,实验室在申报课题、承担项目、研发新产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出一批重要原创性成果,已取得科研成果12项,其中“珍稀药用植物手掌参遗传及化学多样性研究”、“藏传医药经典丛书的编译”等两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藏药细果角茴香清热解毒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等7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传统藏药茜草丸剂型改造”等3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人才“小高地”的推动下,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已形成“藏医药文献古籍的发掘整理”、“藏药功效成分及开发利用研究”等5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建成“藏药化学成分快速分离”、“藏药化学成分分析”、“藏药种质资源评价及人工种植技术研究”、“藏药活性测试”等科研平台。

  自2010年起,承担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青海省及教育部等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23项,取得科研成果12项。

  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以地区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联合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共建了大学、科研院所、藏药企业三位一体的“藏药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更好地发挥了人才“小高地”的人才聚集效应、示范辐射作用。(李彩芸)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自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以来,在“优秀海外高层次来青人才”崔森的带领下,取得累累硕果。

  团队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并获得资助,借此加强了学科和团队科研、教学、临床平台建设。购置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加强了血液病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建设了医学教学考评系统和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为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各级各类临床医师培训提供了客观、有效的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和考评平台;完成了可开展国际先进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生物治疗中心,将为提升我省血液肿瘤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治疗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人才“小高地”项目建设还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工作,一批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获批立项3项;年内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支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8项,完成验收并获科技成果4项,其中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3项。尤其在慢性高原病造血细胞凋亡、增殖的分子机制及过敏性疾病免疫机制方面的系列研究获得了创新性成果,分别在第十届国际高原医学与低氧生理学大会、全国高原医学大会专题演讲后获得高度肯定和好评,并获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篇。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7篇;参与编写医学著作4部;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1项。年内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李彩芸)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是肩负着青海湖裸鲤原种保存、资源救护、种质检测、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普查监测重任的“守护者”。2013年被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青海省水产养殖领域人才小高地”称号。

  依托人才“小高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我省水产行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长期与国内水产科研院所合作,选派2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青海湖裸鲤资源动态监测,这些监测基础数据,为渔业主管部门提供了封湖育鱼科学决策的依据。开展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试验,拓展了青海湖裸鲤生存空间,为今后开展青海湖裸鲤大规模淡水人工养殖和保护利用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

  针对多年来沙柳河大坝阻碍产卵亲鱼上溯的问题,科研人员利用工程和技术措施,建立沙柳河裸鲤产卵亲鱼人工过鱼简易通道,取得了鱼道设计的基本参数。目前,在刚察县沙柳河,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全国独有的“敞开式阶梯型过鱼通道”,为裸鲤顺利洄游打通了通道,达到了“鱼农双赢”的结果,直接拓展裸鲤产卵场面积1400平方公里。

  在全力救护青海湖裸鲤的同时,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制定地方标准7项,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个,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篇,以人才“小高地”为抓手,为青海湖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建立起科技支撑平台。(李彩芸)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土木工程系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土木工程系是2013年度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入选单位。这个“小高地”以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青海省公路学会交通工程造价委员会、青海省交通运输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把交通类高层次人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找准人才为科技服务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带动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产业互动,形成“人才+项目+成果”的一体化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年来,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子项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等3个国家级建设项目,承担了1个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正准备验收。

  该团队在建设中,通过学术会议、研讨活动、技术交流、选派访问学者等措施,以挂职、聘任、联合攻关等形式,加强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合作,把更多信息、知识、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引进到青海交通建设中;充分利用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集团间员工互兼互聘等活动,把急需紧缺的人才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省内外、国外发达地区深造和研修,实现使用人才与锻炼人才的双赢。(薛军)

   言论:人才“小高地”展才大舞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古往今来,人才之于治国安邦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这类例证不胜枚举。

  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是事业之本。一直以来,我省把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化为一系列具体的生动实践,人才“小高地”更是张开热情的怀抱,时刻展现出吸才、纳才、留才、用才、育才的无限热忱,成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展现出蓬勃生机。

  从“常走型”到“永久牌”,从“固定型”到“候鸟式”……引智引才方式在实践中积极转变,人才“特区”打开大门,已基本覆盖了高原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33个重点领域和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各行业的人才集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搅活了加快发展的“一池春水”。

  从人才“荒地”转变为人才“小高地”,合理的用才之道是关键,这离不开“适才予位”,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一个充分施展抱负的舞台,最大程度地释放人才的潜能;离不开“尊才之愿”,为人才创造一个积极宽松的施展环境,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为人才排忧解难,心甘情愿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离不开“用才所长”,扬长避短,认真分析人才的优缺点,用其所长、用当其时、用当适任,既灵活引进“洋女婿”,又防止气走“本地郎”;离不开“严才之管”,在精心培育人才的基础上,从严要求,不因担心人才流失,借口人性化管理,放松对人才的日常管理。

  在不断地积极探索中,努力形成人人尽展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以“小高地”这张金名片,不断吸引人才、集聚人才,让人才更好地发光发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李彩芸)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