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寺巷社区:精雕细琢只为标准更接地气

18.06.2018  09:10

  青海新闻网讯 6月4日早上刚一上班,尕寺巷社区服务中心就繁忙起来了,前来办事、反映问题的群众已经在窗口前排起了队。四个服务窗口前,一个个“两个绝对”具体化标准桌签整齐地摆放在醒目处,“班长”“助理”“向导”……简洁明了的职位表述,让居民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应的办事专员,贴心服务的小事把社区与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精雕细琢,只为标准更接地气

  作为全市“两个绝对”具体化工作的试点,尕寺巷社区全力以赴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社区党总支书记冯桂萍指着桌前的“桌签”告诉记者,“这些话是我们琢磨了很久,学习讨论了多次才定下来的,就是想把标准制定的细些再细些,实些再实些”。记者看到,尕寺巷社区党总支部的“两个绝对”具体化标准内容顺口又贴心,“真诚心、婆婆嘴、毛驴脚、橡皮肚”这些形象的比喻,把社区工作的繁杂和琐碎描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两个绝对”具体化标准更能体现出社区工作者的特点,尕寺巷社区结合社区事务杂而繁的特点和不同服务岗位,通过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商议、报街道办事处联点领导审核把关等多个环节,最终为社区及每一位委员量身制定“贴身”的标准。

  实际行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制定‘两个绝对’具体化标准,就是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市委书记王晓在调研尕寺巷社区“两个绝对”具体化工作时,看到各级委员的标准化工作给予了这样的肯定。为了让群众更加满意,尕寺巷社区从实际出发,让标准在具体工作中得到了检验。“为群众排忧解难,让每一位困难群众不掉队……”这是社区的民政委员李志强的具体化标准内容。他的工作是为群众提供民政帮扶的各种服务。辖区居民高红是一位残疾人,由于病重向社区申请了轮椅。李志强接到信息后,迅速在脑子里排查了一遍“闲置轮椅”的去向。不到一天,申请的轮椅就到了高红的手中。这件不到一天就解决了的事,得益于李志强日常工作做得细。他对辖区每一户残疾家庭的需求、每一位残疾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成了居民心目中的“活地图”。就业委员杨华也是社区里的“万事通”,十多年来的工作基础,让她对辖区失业人员的信息一本账。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什么样的人,她比谁都清楚。在践行“两个绝对”具体化标准工作中,她成了社区的“信息库”。200余人组成的尕寺巷社区“红袖标”巡防工作组,除了日常的治安维稳的巡查工作外,还是居民们倍感信任的队伍。队伍中有辖区党员、居民、志愿者,他们走街串巷,及时向社区传达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负责卫计的社区委员魏雪琴,从刚开始的工作难办,到现在的“居民娘家人”,她用真心化解了社区每一位特殊家庭的阴影……

  “心里有数”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更是对自己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尕寺巷社区里,每一位干事、委员的具体化标准都十分接地气。在具体化举措中,他们通过实施“一针六线”工作法,打造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就业之家、物管服务、平安家园、文化小康等六个党小组,不断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让社区服务从“进门”做到“进心”。

  精神补钙,让党员领跑

  王晓军既是辖区的商户,也是一位年轻的党员。他经营的面馆长期为老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爱心面”,在我市成为了一段佳话。记者采访时,王晓军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名党员,在建设和谐社区工作中,我应该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力所能及地参与好人好事等,并在社区的引导和熏陶下,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后,主动投身到建设幸福西宁的行动中。”

  在尕寺巷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和王晓军一样的党员都发挥了领跑作用。尕寺巷社区共有党员132人,为了让他们也能践行“两个绝对”具体化,社区量身定制了6项无职党员“两个绝对”具体化标准。党员们在社区的带领下,各自认领,自觉践行,让社区党员补足了“精神之钙”。

  采访结束时,社区的一位“热心大妈”拿着一个小记录本,详细地向社区主任反映问题。哪个小区里垃圾多、哪家居民需要什么东西、小区天然气安装到了哪一户……“热心大妈”的小本子里记录了社区里的事。她笑着说:“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每一个居民都是家里人,除了社区这个‘总管’忙碌外,我们也得主动参与建设,这样才能让社区更加和谐、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