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漏村,好日子还在后头……

22.08.2018  09:15

  青海新闻网讯 雾气氤氲,水秀山清。八月中旬,记者来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的尕漏村,一场秋雨过后,这里更显清新靓丽。

  “以前的山窝窝,去年脱了贫,现在变了大模样。”三年精准脱贫,让尕漏村彻底翻了身,摘了贫困帽,成了远近闻名的“典型”村。

  先说眼前看得见的:村广场上亭台错落,鲜花竟放;上下二层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一层是老年之家,二层是村民办事大厅;硬化道路直通百家姓门口,百米一盏路灯,硬化、绿化、亮化均实现全覆盖……

  再说村里不易看见的:贫困户家家户户都有养殖到户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正在不远处的后山上悄然进行;教育脱贫被摆在重要位置,村民“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正蔚然成风……

  而这一切,都要从2015年开始的精准脱贫说起。三年时间,尕漏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889元提升到2017年底的7595元;从无集体经济、无产业发展的“空壳村”变为典型的“脱贫村”。

  抓薄弱,夯基础。既然是贫困村,“水、电、路、房”这些基础条件自然是简陋而薄弱的,这也正是阻碍村整体发展的瓶颈和实现整村脱贫最大的短板。

  鉴于此,驻村工作队首先把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和帮扶的重点,先后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完成饮水管网建设,解决了5个自然村动力电网改造,实现了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建起了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老年之家……

  “我记得刚来时,村上三天停两次电,极大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后来,我们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现在水、电、路灯基础设施都发生了大改变,村民喝上了干净的水,用上了安全电,也走上了致富的路。”第一书记陈国文说。

  要脱贫,抓产业。针对尕漏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驻村工作队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采取引进社会力量帮扶、建立特色产业,帮助农民拓宽致富路。

  “我们村的土猪肉远近闻名,所以我们将产业锁定在土猪养殖上,去年发放仔猪849头,受益群众82户282人。今年,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驻地部队,为贫困户解决了300头仔猪,巩固了现有的脱贫成果。”村党支部书记刘四倍说。

  “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了我们家一把。”贫困户张增雷满脸喜悦地说:“去年驻村工作队给我们免费发放了仔猪,年跟儿肉价最好的时候我售出三只,一头猪最好的时候卖了两千多元。今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呢。”

  立秋时节,站在尕漏村村委会院子的二楼台阶上放眼望去,梯田里的油菜花海刚刚“谢幕”,枝头丰硕的油菜籽正在风中摇曳。

  “尕漏村的油菜花海呈阶梯状分布,每年七月份,游客竞相游览。借着这股旅游人气,我们依托村里后山上独特的高原草甸风貌这一优势资源,计划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陈国文告诉记者。“这一旅游项目的建成将打破村里无集体经济的历史,也会极大巩固之前的脱贫成果。”

  沿着乡村主道而上,一片广袤而绿意盎然的高原草甸风貌映入眼帘,远处已经修建好的木栈道、四合院、亭台,别致有序,眼前一个旅游接待中心正在有序建设,预计明年就可以正式开门迎客了。

  尕漏村,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