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国防动员事业新局面 ——青海探索实践新时代“民兵+”建设工作

20.09.2018  16:52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报道)“兵民是胜利之本。”

  进入新时代,青海民兵工作紧跟改革转型升级步伐,发扬光荣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抓住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在发展道路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改革”重要指示,青海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积极融入省“五四战略”重大部署,在全省上下全面推开新时代“民兵+”建设。

   因势而谋:深刻认识

  何为新时代“民兵+”建设?是应对未来战争所需,适应改革转型所趋,助力稳定发展所系,破解难题困局所迫;是民兵力量结构布局由好到优的“+”、党的组织功能由弱到强的“+”、履行职责范围由小到大的“+”、遂行任务能力由低到高的“+”、使用管理模式由老到新的“+”;是创新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我省民兵工作的方法路径。

  9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草木已显枯黄之势,离玉树市区不远的巴塘草原上,摩托车的引擎声,马匹的嘶鸣声此起彼伏,这是“民兵+”训练营地。驻足在训演练场上,民兵们紧贴任务开展常态化轮训备勤,紧贴战场环境组织实战化演练……

  这是自玉树州全面推广“民兵+”工作以来,打造的一支保护生态、脱贫致富、备战打仗的民兵队伍,他们组织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应对突发情况活动、生态管护……是具有高原特点、藏区特色的新型态保护区民兵队伍和基干力量。

  2017年以来,省军区以玉树“民兵+生态管护员”为试点探索“民兵+”,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下发文件,确立以“着眼全局统筹、纳入体系统建、军地合力统抓、遂行任务统用”为思路,以军民融合发展为途径,以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为主线,以发挥“民兵+支援保障战斗队、党的政策宣传队,联建基层工作队、反恐维稳先遣队、生态环境管护队、情报信息队、抢险救灾突击队、脱贫致富帮扶队”等“八队作用”为内容,以实现“力量体系化、编建规范化、训练专业化、装备配套化、保障机制化、能力多样化、行动战斗化、管理精细化、使用常态化”为标准的新时代“民兵+”建设模式,军地合力推动青海省后备力量改革创新发展。

   应势而动:积极探索

  民兵作为武装力量“三结合”重要部分,担负着战时支前、维护稳定、抢险救灾等任务,而部分人武部官兵因受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和平积习”滋长,使得民兵队伍建设缺位、国防观念缺失、身份意识淡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何扫除积弊,踏浪前行?

  去年9月,正在草原放牧的曲麻莱县约改镇民兵仁青接到了参加野外驻训的通知,他寻思也许点个名就解散了,就没带任何装具。结果到达集结地后,他被告知要进行为期15天的封闭训练,匆匆从战备库借到被装后,仁青才感觉到,这次训练是“动真格”的!

  “破除和平积弊,要从军事机关做起,自身标准高了要求严了,民兵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身份意识、标准意识和战位意识。”玉树军分区司令员秦元胜说。“民兵+ ”建设任务开始后,玉树州军地首先确立了“拓展特色,保持本色”的原则,在赋予“民兵+ ”新内涵的同时,严格按照实战化标准建强“民兵+支前战斗队、反恐先遣队”,确保主责主业抓在手、不断线。

  训练中,他们坚决摒弃“走走队列、上上教育”的陈旧训练模式,一方面紧贴实际任务开展常态化轮训备勤,每期30人,训练15天,随时配合公安、武警行动,仅今年就先后参与执勤巡逻1800余人次,锻炼了民兵队伍,加强了执法力量,另一方面紧贴战场环境组织实战化演练,今年春节前夕,该军分区以反恐维稳为背景,组织分区机关带民兵应急分队60余人,在零下20℃的严寒条件下顶风冒雪机动至野外训练场,并在不做预先准备直接组织民兵进行实弹射击考核,有效提升了民兵的打仗意识。

  “坚决克服‘编为查、练为看、建为摆’的不实作风,对接地方需求进行精准编组、精确使用,也是克服和平积弊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宁警备区司令员蔺国彪说。

  今年4月9日下午,西宁市城东区塔尔山发生山林火灾,市政府领导一个电话打到警备区值班室,紧急调动城东区灭火救援分队46名民兵奔赴现场实施救援,城中区也迅速出动30名民兵应急抢险员跨区增援,配合消防力量及时控制住了火势。

  西宁市人口相对集中、遇到突发灾害,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可能性大,针对这一实际,西宁警备区重点开展了“民兵+抢险救灾突击队”建设。

  为增强建设实效,警备区以现实需求为牵引进行了多次调研,摸清了灾害类型、易发区域,搞清了建设需求,并与地方对接了应急运行机制。针对遂行任务“不懂专业技术,靠边站敲边鼓”等问题,在四区三县开展了“我为‘民兵+抢险救灾’献计献策”活动,征集意见建议30多条,确立了“编建规范化、训练专业化、装备配套化、保障机制化、能力多样化、行动战斗化”的建设要求。

  为确保“一有情况及时响应,共同应对”,警备区结合民兵常态备勤要求,每月安排1个连、人武部安排1个排轮流担负常态备勤分队,同时与西宁市应急办、防汛抗旱指挥部、防灾减灾委员会等部门规范了军地联席、情报共享、联训联演等应急响应机制,依托消防、气象等部门,建立了灾情专家咨询机构,整合国防动员委员会信息资源,构建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军地融合机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前不久,西宁市109国道发生山体滑坡,道路阻塞,城西区人武部接到彭家寨镇民兵情况报告后40分钟内,紧急集结担负备勤任务的“民兵+抢险救灾突击队” 23人,并紧急调用民兵工程抢修分队挖掘机1台,迅速赶赴现场救援,清理土方140立方米, 2.5小时内疏通了道路。

   顺势而为:打造品牌

  在近日召开的青海新时代“民兵+”建设探索实践活动现场观摩会上,青海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曲新勇在做主题报告中说:“习主席关于‘要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的重要指示,是对部队和民兵提出的重大政治要求。全面推进新时代“民兵+”建设,就是要以发挥我省民兵“八队”作用为抓手,在履行应急应战职能任务中彰显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青海省军区认真探索新时代民兵队伍战斗力建设特点规律,通过常态抓、持续建,努力把全省民兵打造成坚决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要指示的“排头兵”,切实发挥“八队”作用、形成品牌效应。

  ——支援保障打赢的“战斗队”。加强“民兵+”建设的核心指向是备战打赢。采取基地轮训、在岗自训、挂钩训练、以勤代训等方式,强化民兵遂行任务能力和战斗精神培养。组织党政军警带相关民兵分队进行联合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整体行动能力,确保民兵应急分队4小时、其他分队48小时内能够完成动员集结准备,有效配合遂行任务。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民兵历来是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忠实宣传者和践行者。组织民兵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法规制度,确保党的主张、意志和声音第一时间在基层落地。

  ——巩固基层政权的“工作队”。坚持以“三基”建设和“六联建”活动为实践平台,组织民兵担负调解内部矛盾纠纷、社会综合治理、维护民族团结等任务,做党在基层联系群众的纽带,真正成为保卫生产、保护群众、巩固政权的基础力量。

  ——生态环境的“管护队”。依据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把民兵队伍建设与生态保护管护力量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省情教育、生态建设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成建制参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投身重大生态修复等活动,助力打好“蓝天绿草清水”保卫战。

  ——情报搜集的“信息队”。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民兵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县(市、区)民兵信息中心不少于30人、乡(镇)民兵信息站不少于10人、村(社区)民兵信息点不少于3人的要求,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民兵信息网络体系,当好党和政府的“千里眼”“顺风耳”。

  ——反恐维稳的“先遣队”。坚持把民兵应急分队纳入本地区维稳重要力量和应急指挥体系,广泛开展“一兵稳一户、一班稳一村、一连稳一乡(镇)”活动,努力在执行重大活动安保警戒和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当先锋、打头阵,发挥好维护青海长治久安的骨干作用。

  ——抢险救灾的“突击队”。发挥民兵气候适应、语言相通、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按照需求编好建强民兵应急分队,配备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草原)灭火等专业装备器材,合理布设备勤点,确保遇有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快速集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脱贫致富的“帮扶队”。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引导民兵带头参加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手工制作、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能培训和参观见学,开阔视野、提高本领、拓展致富路子,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今在三江源头、河湟两岸、柴达木盆地……“绿色迷彩”处处闪烁,民兵小分队走村串户扶贫调研、挨家挨户宣传宣讲、生态管护区中严密巡逻、训演练场上摸爬滚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鲜红民兵旗帜随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