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探访长江源村岗巴布民族手工艺术品合作社

16.07.2018  11:20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惠海珍 摄影报道)“今年,我们的合作社参加了2018中国(青海)藏毯展节,在展览中,很多领导及国内外客商对我们的手工艺品都赞不绝口,这次还找到了很多合作伙伴!我高兴极了!我感觉到我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身着色泽艳丽藏服的三木吉说起参加藏毯节的收获,十分高兴。33岁的三木吉是长江源村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三木吉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的她在先后在玉树觉拉孤贫学校、唐古拉山镇做志愿者、大学生村官。2015年时,她创办了岗巴布藏族手工艺术品合作社,致力于藏族手工艺品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走进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羊毛线编织成的藏式门帘、绑腿绳、氆氇毯、九编织目手链等物品映入眼帘。面对各种小泥塑、玛尼石及牛毛、羊毛等编织成的物品,记者充满了疑问。三木吉一一向记者介绍了这些物品的用处。“这种小泥塑,我们叫做‘擦擦’和玛尼石一样是一种圣物,祭祀时用的。这种纯羊毛编织的带子,是用来勒住马肚子的,很多蒙古族同胞都来我这买。我们和蒙古族的编织方法不同,他们编出来的绳子较细,并起来,用再细线固定为宽扁的带子。我们用这个工具,编出来就是这样宽扁的,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手工编织的工具,很重要!”三木吉边说边把一个约50厘米长,和手掌差不多宽的木板拿给记者看。很难想象这些色彩鲜艳、花样丰富的手工艺品是借由这样一个简单的工具做出的。不过,后来的采访中记者见识到了这个“简单工具”在整个编织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在岗巴布合作社成员尕措老师家,她正坐在藏式的沙发上编织“氆氇单”,氆氇单可以用作夏凉被、桌布、墙壁装饰画等。三木吉告诉记者,先把羊毛用纺锤捻成线,再用这“看似简单”的工具结合老师的手艺做才能成做氆氇单。

  尕措老师下身残疾,她从小就跟长辈们学做手工毯。作为民间艺人的她从事藏式编织很多年。2015年合作社成立,尕措老师是三木吉第一个去找的人。尕措老师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三木吉向记者翻译了尕措老师的话:“我小时候,父辈们家家户户穿的衣服、头上戴的饰物、平时使用的劳动工具、家中被子、垫子等好多物件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现在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市面上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制作。我们民族很多需要传承的都在慢慢消亡。我感到十分可惜。合作社成立后,我不用出门,既可以赚钱又可以把我们民族的手工艺品传承、发扬。我很高兴!”

  据了解,现在岗巴布合作社的手工艺品主要包括藏毯、氆氇单、藏靴制作、手工雕刻等众多品类,其中氆氇单尤为突出,制作氆氇单的牛毛均产自海拔四五千米雪域高原,具有很强的保暖性能。有文化的三木吉,不仅将这些特色手工艺品卖给当地人,她还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开设了网店,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独特的民族传统编织技艺、制作精良的产品,加上三木吉经营有方,合作社的生意越来越火。

  三木吉深知我省手工业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小的合作社制胜核心不是如何竞争,而是如何合作开放、包容、和谐、共赢,资源共享,共谋手工文化产业发展大计。为了使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她与玉树、海北、果洛、成都、尼泊尔等多家手工艺公司签订合作关系。“你看看这个,围巾是纯羊绒的,羊绒是我在各个村子里收来的,收好后发往尼泊尔,他们制作成围巾又发回来给我。其他的羊毛、社员编织的东西,发往成都,他们设计好后,再发过来。我们好的原材料、手工艺品,经过专业的设计师后,花样更潮流、用途就更广泛!这些国内外的设计师、工艺品公司都是合作伙伴介绍下认识的!选择‘抱团发展’不仅是为了‘取暖’,大家通过开展行业调研、技术交流等业务,促进手工制作业向创新、集群和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可以共享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从而加快提升手工制作产业的竞争力!”三木吉说道。

  谈及当初放弃教师选择自主创业,三木吉依然感慨不已。不被理解、遭遇困难……但三木吉坚定的信心使她挺过了这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也实现了三木吉当初“一定要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心愿。

  岗巴布合作社由最初的7个人发展为现在的13人,其中市级非遗传承人3名。由最初的每人每年分红2000元发展为每人每年分红三、四万元。从无人知道到上央视新闻,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三木吉凭借着“传承民族工艺、发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合作社的发展之路。

  “今后,我希望能帮助广大牧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他们参与民间手工艺品和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下一步,我打算引进合作伙伴的镀金掐丝工艺品制作、扩大产品生产经营!为搬入移民新区的藏族姐妹开创一条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