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系列报道之一:大山深处爱的坚守

08.09.2014  10:29

  青海新闻网讯 “耕耘三尺讲台,浇灌一方桃李;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每当看到这些温馨、温暖的话语时,我们不由得想起“老师”这个神圣的字眼。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与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联合推出一组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画像。

  天刚蒙蒙亮,杜发存便醒来了。她刚想探身起床,刺骨的寒风让她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想到一会儿孩子们该来上课了,她赶紧起床了。推开隔壁教室,劈柴、加煤块,不一会儿,教室内已温暖如春。

  秋日的午后我们见到杜发存,她总是未语先笑。聊天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她的亲切与朴实,更被她瘦小身躯里迸发出的巨大热情所感染。

  杜发存所在的学校属总寨镇黑鹤湾村,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贫瘠。黑鹤湾小学就坐落在村子中心,村里的几十个孩子就在这所学校上学。由于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分配到黑鹤湾小学的老师总是来了走,走了又来,换了一茬又一茬,没有一个能留得住。1993年春季,眼看着学校又没有老师教了,当时教育部门找到村里唯一初中毕业、且是村里文凭最高的杜发存,让她当这所学校的民办老师。当时只有18岁的姑娘从此成为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她不仅要负责学前班的保育工作,还要教一年级至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有时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课时,学前班的孩子又哭又闹,好不容易哄好学前班的孩子,一年级的孩子又争吵起来……每当看到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家里人就劝她:“算了吧,每个月才100元的工资划不来”。她却说:“我不教了,这几十个孩子怎么办?”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有时仅有4个学生,家人又一次劝:“别管了。”她却说:“即使只有一个孩子我也要教,这是一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2010年,由于时间太长,学校教室成了危房,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她说服家人,把自家房子腾出一间来当教室,让孩子们上课。

  2010年,父亲病重住院,因为白天要给孩子们上课,只有在双休日才能来西宁陪两天,这让她感觉特别内疚。

  冬去春来,转眼间21年过去了。21年间,她总共教过八九十个孩子,其中有二十几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有的当了大学老师,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成了老板,而她始终坚守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工资仅从最初的100元到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至现在的1200元,而且没有“三金”。当记者问她把大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教育事业了后不后悔时,她说从未后悔过,因为自己的坚守,村里的孩子们才有了文化。

  感动师生的“陈老爹”

  “学校事情无大小,凡事都有‘陈老爹’”。这是南川东路小学老师们的一句玩笑话。说的就是学校的总务主任陈留生。

  说他是“陈老爹”,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只有细心、认真,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才能干好总务。说他细心,是因为学校总务后勤工作千头万绪,大到工程建设,小到一针一线,都要操心,怕脏怕累就无法工作,疏通下水、爬地沟、上墙上房查看线路等是“陈老爹”常做的事。细心的他在开学前总是能把所有的事情:教师办公用品、学生书本、教室灯管、教学仪器、灯具检修等学校工作相关的事务安排好,不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说他认真,一点不虚。为了给年轻老师安装好电脑,五十多岁的他蹲在办公桌下面,认真地插好每一个接口;为了给老师添置办公用品,他不厌其烦地向每个老师征求意见和想法。

  2011年暑假的教学楼粉刷工程,陈主任更是每天都到学校来,认真仔细检查工作进度;2013年寒假为教室安装电子白板及投影设备期间,陈主任80多岁高龄的岳父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重住院,做安装心脏起搏器手术,他为了学校的工作,仅在手术那天到过一趟医院。大家都知道他妻子患有慢性肾炎,肝、肾、胰腺囊肿,前两年做过大手术,至今在家养病,可他忙于学校的事情无暇照看妻子。

  今年6月,在假期筹备学校操场和厕所的基建时,陈主任觉得身体不适晕倒在办公室,被送到城南仁济医院检查后发现,陈主任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属器质性病变,医生要求陈主任入院并做详细的检查,可他想到新的总务副主任一个人负责这些工作有些吃力,仍不顾校长和家人的劝说,第二天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陈老师在教育生涯已走过30多个春秋。默默奉献,是陈老师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