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江源大地上的誓愿——我省7个县(市、区)脱贫摘帽综述

24.01.2019  15:43

  冬日数九后的几场大雪,覆盖了乌兰县的田陌乡村。家住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的白占莲,一边忙着照料上了年纪的丈夫和身有残疾的儿子,一边抽出空来绣制手工艺品。虽然终日忙碌,心里却踏实熨帖,觉得日子有了奔头儿——去年,白占莲凭着手里的针线活,在扶贫产业园区的柜台上换来上万元收入,一家人感觉这个冬天比往常暖和了许多。

  白占莲一家,在2018年9月伴随着平安、循化、刚察、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天峻七个县(市、区)脱贫摘帽,与众多经历了贫困的家庭一起,告别了曾经的生活,日子在舒展的眉梢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湟水之畔的农家,到环湖地带的牧户;从戈壁深处的扶贫产业基地,到易地搬迁设施齐全的新型村落……不仅是甩掉了贫困帽子的七个区域,而是整个青海在脱贫攻坚中焕发昂扬姿态,与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未来相伴前行。

   高站位,彰显民生情怀

  青海,曾长久打上“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烙印。随着脱贫攻坚战役在我省全面打响,广大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开始峰回路转。

  2018年,我省各项脱贫政策措施落地更加精准快捷,减贫成效更显提速提质。其根本原因在于,省委省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作为根本遵循,矢志不渝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聚全民之智,以上率下,层层压茬、高位推进。这才衍生出七个区域摘掉贫困帽子、携手告别贫困的硕果;这才延伸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全省率先整体脱贫,使海西州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的激扬篇章。

  家住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牧民才仁感同身受:“以前牧场没有路,全是牛羊转场时踩出来的便道,畜产品运不出去,牧民的生活用品也运不进来。脱贫攻坚中修起的路让汽车直达牧场,早上挤的牛奶运到市区还是热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无疑,这是脱贫攻坚传导的“热量”。

  近三年来,海西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5.48亿元,由此带来村级发展资金和人均投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州所有行政村级发展资金实现了全覆盖。

  同样,脱贫攻坚的这份“热量”也传到了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农户的家中。去年冬季,随着平安区第一个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区落成,世居大山深处的邦业隆、索尔干等村庄的乡亲们,搬离了穷窝、住进新居,开始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

  刚察县从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千万元专项资金,做出旅游产业“蛋糕”,鼓励贫困农牧民投身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借此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综合服务产业,以资产收益分红方式,促贫困农牧民在增加收入“富了口袋”的同时,也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富了脑袋”。

  这是脱贫攻坚中“以人民为中心”外化的信念和力量。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进下,我省构筑了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政策体系,为决战决胜脱贫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打造完善了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强化了脱贫攻坚投入保障。“十三五”期间省级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以上;责任到人、上下贯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推动各方面力量都把脱贫攻坚使命扛在肩上,责任落在身上,实干体现在行动上。

   谋福祉,聚力“攻坚拔寨”

  回望刚刚远行的2018年脱贫攻坚走过的历程,留在过往岁月中跋涉的足迹,已如诗如歌般走进青海巍巍壮观的脱贫攻坚史册。它书写在借脱贫攻坚之力改变了贫困模样的青海山川大地;同时也以情感叙事,书写在曾经历经贫困的青海父老乡亲的心灵田野上。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什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问答之间自上而下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了空前强大的合力,冲向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峰顶。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带领下,全省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贫困地区的“版图”急剧缩小,贫困人口迅速减少退出,巩固成效的产业蓬勃兴起,七县(市、区)同时摘掉头上的贫困帽子,当是这一大背景下的鲜活示范。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由此突显的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思路的转变激发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刚察县创新打造出保险扶贫模式,在以往小额保险的基础上,按照每人460元的标准,县财政、保险公司各出资50%,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六项合一”综合保险。同时全面启动藏系羊、牦牛保险试点工作,对全县牲畜全部纳入保险范畴。贫困户自筹费用由联点帮扶党员干部承担,形成了一套“政府支持、贫困户受益、市场运作、广泛覆盖”的扶贫保险体系,提高了贫困农牧户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

  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连湖村,村里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三天两头往贫困户王生刚家跑,帮忙出主意,找路子。发展起养猪的庭院经济;支持其承包15.34公顷耕地种小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让他的妻子当护林员;让大儿子王永慧参加免费汽修培训;享受国家到户到人产业发展资金3200元,并帮助其入股到德令哈恒欣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分红……去年王生刚全家总收入九万余元。

  格尔木市通过集中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和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做到服务对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为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有转移就业意愿、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乡镇劳动者尤其是农村有困难的群众在家门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目标。

  郭勒木德镇城北村村民井含启家里有五口人,前几年主要以种植蔬菜为家庭经济来源,收入增长缓慢。从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井含启一家靠转移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一步步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已成为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的职工,井含启内心十分满足。他说,通过精准扶贫转移就业,生活越过越红火,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往后更要想着自强自立,把生活过得更美满,让父母安享晚年……

  研读脱贫攻坚之路上不懈前行的足迹,从中不难发现,只要有贫困群众的地方就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身影;只要有困难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干部结亲帮扶的生动故事;只要有困难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和政府的倾力帮扶、倾情相助。

   大担当,汇聚党心民意

  “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把脱贫使命扛在肩上,把攻坚行动落在脚上,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实实在在地转换成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上。”这已成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脱贫攻坚前沿阵地,带领贫困群众向前突进的笃行信念。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决胜攻坚之役更在于精准。

  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采取“企业+贫困户”模式,依托青海三江集团发展订单马铃薯产业,仅2017年推广种植覆膜马铃薯467公顷,户均实现收入6000元以上……

  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全区共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2.16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7.84亿元,全部用于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电商扶贫,也让许多贫困群众走上“互联网+特色产业”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目前,格尔木市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点1个,建成青藏电商工业园、昆仑梦工厂以及格尔木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服务点,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举”的电商扶贫新格局。

  格尔木市那棱格勒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爱德木就是电商销售受益者。通过电商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爱德木说,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让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前景很好。

  产业扶贫让“输血”变“造血”,一碗面,带动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民以拉面为依托,走出家门,奔赴各地,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拉面经济”。目前,循化籍劳务人员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的餐饮实体店达7500多家,年均从业人员3.6万多人,年均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拉面经济”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通过“三农惠民”、小额创业贷款、“拉面信用卡”等方式,支持贫困群众开办拉面馆886家,助力贫困群众拉出了“致富面”。2018年,循化以在全国各地经营的拉面店为载体,投入2000万元,推广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带薪在岗实训1000个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天峻县梅陇村、恰浩尔村的成功脱贫,是天峻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天峻县针对产业项目选择难、运营难、见效难等问题,从贫困和非贫困乡村情实际出发,谋划脱贫长效机制,真正把“输血式”脱贫转化为“造血式”脱贫。截至目前,25个贫困村收益92.9万元,村均收益率达到9.1%。各村利用村集体产业发展项目产生的收益对贫困户进行“包底”保障,将纯利润40%的资金用作贫困人口的困难扶持和村级资产收益分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教诲,为我们指明了脱贫攻坚的前行之路。正是把对脱贫攻坚的思想认识提升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的高度,站在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角度,我们拥有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底气和勇毅,有了不竭的力量之源。

  岁月连接处的回望,是鞭策更是激励;面向未来脱贫攻坚的鏖战,青海,已春潮拍岸,蓄势而发……(刘法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