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忙碌的“街长”“楼长”和“单元长”
——城西区着力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纪实
中秋小长假期间,正值大家都张罗着过节的当口,西宁市城西区北气象巷社区省一建第二楼院的十几名“街长”、“楼长”、“单元长”比平常更加忙碌了。“街长”穿梭来往于各街道上检查商铺门前“三包”情况;“楼长”在楼前屋后检查环境卫生;“单元长”趁着大家过节在家忙着收水电费、物业费用……
虽说都戴着没有任何级别的“红袖章”,虽说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虽说全凭奉献、却无分文报酬,但这支分布在街道、楼院的“老年支队”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率先为城西区“种”出了一块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试验田”,踩出了一条越走越宽、越行越好的社会管理特色路径。
不图名不图利,就图还能做点事
深化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对于本身地处西宁市繁华地带,辖区单位多、寄住和流动人口多、民情社情复杂的城西区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而言,具有明显的挑战性。西关大街办事处在全市率先推出街长制模式,楼长、单元长紧随其后,成为西关大街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的有力抓手。
难忘那个雨天,西关大街办事处在麒麟湾广场公开招募街长。辖区一大批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居民打着伞参加自荐和投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入选的街长和其后配备的楼长、单院长中成为“中坚力量”,省一建第二楼院的75岁退休老干部杨尙钧便是其中之一。
杨尚钧说:“没想到退休了还有机会又重新上岗发挥作用。”杨尚钧担任街长的街道地处繁华路段,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他每天都在自己固定的街道上戴着“红袖章”来回“巡街”,别看“官不大”,要管的事却不少,街上的环境卫生、文明劝导、搜集社情民意都是他的工作职责,他的工作“法宝”是“不怕磨破嘴皮子”和想办法以情动人,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立马上报,更有许多问题是在“让人感觉过意不去”当中得到了解决。
同处一院,同为街长的74岁退休职工周昌盛,老伴瘫痪多年,有时在执勤时,碰上好天就用轮椅推上老伴在近千米的街道上往来执勤,中间还要抽空为就近上学的孙子做饭。亲戚朋友也劝说他,按他的年龄本该是被人照顾的人,这把岁数还担这么多事,图个啥?周昌盛有他的主见:不图名不图利,就图还能做点事,虽说老了还有用。
正因为有了这个不服老的群体,辖区的16条大小街道成为城西区社会服务管理的示范街、“明星街”。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提升城市社会综合管理的大题目,被这支年龄最小55岁、最大80多岁的“超老龄化”队伍率先破题。
心里装着千家万户,装着自己“永不退休”的党性
56名“街长”、4名楼院长、19名“单元长”和若干“路段长”,通过点面结合机制、街面巡查机制、走访联系机制、监督考核机制,街长、楼院长、单元长集社会治安协管员、环境卫生监督员、文明创建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五大员”于一身,做到了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盲区,对接无缝隙。
北气象巷社区党支部书记石秀玲说,依托“街长制”探索出解决老旧散楼院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一建二楼院曾经是垃圾遍地,闲杂人员络绎不绝的“大杂院”,在“三长”上岗并向院内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延伸后,十几名老党员、老职工担起了楼院的管理工作,公示栏挂出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各自工作范围、职责和联系方式,24小时为楼院居民服务,大到楼院居住环境改善、小到各住房水电、上下水都有人管、有人抓,由“大杂院”变成了示范楼院。
楼房前后的平房曾经是二楼院各住家外租“创收”的“摇钱树”,为使楼院走上正规化管理的轨道,楼院党支部成员和广大无职党员带头不出租自家的平房。为了给楼院清洁员创造生活条件,70多岁的党支部成员张金坤把自己家的平房无偿提供清洁员居住,水从他家提,电线从他的二楼拉到清洁员居住的平房里,为了支持作为单元长张金坤的工作,他的老伴毫不吝啬地自家掏钱贴补水电费给清洁员无偿使用,而这一补贴就是四年。看着楼院里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居民们在楼院里生活得越来越舒心、越来越和谐,他们认为自己的补贴值了。
通过推选楼院长、单元长参与楼院事务管理,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这个曾经出了名的“三无”楼院、“老大难”楼院发生了由内到外的巨变。群众的小事被街长、楼院长、单元长当成大事,在“小题大作”中,他们成为住户的“当家人”和“主心骨”。小事不出单元,大事不出楼院,让“三长”们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信任越来越重。在“上墙”的无职党员认岗定责公示栏前,经常有群众善意地称他们是“不穿军装、没有军衔的十大元帅。”
一张社会管理的“情意网”,由街区向楼院、单元延伸着
一张先试先行的社会管理的“情意网”,由街区向楼院、单元“润物无声”地延伸着,每一个网格里无不蕴含着“顾好了大家才能顾好小家”的朴素理念。随着城西区推开的“楼长制”一路走来,不断吸引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年轻志愿者加入进来。
南气象巷社区店铺林立,在长达800多米的街面上,身患重病仍坚持早九晚六“巡街”的67岁退休教师祁毓英,和她搭档林秀英,不时能在街面上碰到摆地摊卖针头线脑的、拉着水果车沿街叫卖的,甚至产生纠纷吵架的,除了费心费力费口舌清理街区、化解矛盾外,还要发挥自己对辖区人员熟、情况明、底数清的优势,带着新来的年轻志愿者熟悉街道情况,传带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群众的诉求和事关拆迁等突出问题上报有关部门,虽说自己只当了“传话筒”,但给群众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声音,却能实实在在地化解怨气、消除不稳定因素。
街长制的施行,不但使城西区在平安建设中产生了良效,更在有效地将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等工作都装进社会服务管理的同一辆“马车”中,通过“店店联防、户户联防、邻里守望”,为西区经济社会发展补进了奋蹄疾行的和谐稳定资源。
西关大街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左晓玲深有感触地表示,以前大家把许多精力时间放在文件的安排布置上,岂不知真正要把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做到家、落实到位、重头在基层在群众。街长、楼院长工作制度对强化“三基”起到无以替代的作用。
从城西区率先推出“街长制”的两年来,在由“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的转变中,尝到了强化基层工作方法理念的“甜头儿”。伴随着“街长制”把城西区的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引向深入,网格划分、工作机制、方式等方面突出的“细、强、全、新”的理念,在扎根群众心田中,手牵百姓走进了参与基层服务管理、民主自治,从而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落地生根,求得实政。(萧柳 李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