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村的“希望” 二百公顷土地流转背后的故事

03.01.2019  12:10

  青海新闻网讯 整村整社流转土地的消息在柯鲁柯镇希望村传开后,许海林别提多高兴了,逢人就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为那几亩地操心了。家里养着一台半挂车,他和儿子在工地上包活儿,女儿上班,24亩地顾不上,几近荒废。秋天工地上活儿正忙的时候又赶上他家收麦子,“耽搁一天,少挣了好几百块钱呢。”现在说起来,他都很介怀。

  与许海林一样举双手赞同的还有李永炳,他常年外出务工,妻子陪孩子在市区上学,家里的16亩地没人种,承包给其他村民每亩只有100元承包费,这次土地流转费比之前涨了3倍,他特别高兴。

  2018年12月初,希望村一社、三社的148户村民与种植大户丁海生签订合同,流转200公顷土地。这次土地流转以村民自愿、村委会引导的方式稳步推进。“合同一签就是五年,每亩400元。二社的地稍好些,价钱谈高点准备2019年全部流转出去,这样我们村就完成了整村流转。”希望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善说道。在他看来,老百姓种小麦收入低,一亩地辛苦一年才收入四五百块钱,承包出去后不出劳力就能拿到钱,解放后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与村民签订合同的同时,村委会还与丁海生签了一个大合同,既方便他跑项目办理各种手续,又分清责任保护渠道不被破坏。2018年9月前,村里与他谈了四次,商定收麦子不掏钱,麦秆打捆、翻地、浇水、打塄坎全部由他完成,丁海生的要求只有一个,承包所有村民的土地。

  有人赞同,也有十二三户村民不愿意,刘文善就挨家挨户动员。唐启虎在柯鲁柯镇林业站工作,离家近有时间有精力也愿意自己种地。另一个原因,希望村是沙质土壤,适应种植马铃薯,因而是德令哈市马铃薯种植基地。这几年各村都种枸杞,种马铃薯的反倒很少,他就想通过种马铃薯增加收入。家里有16亩马铃薯地,亩产3000斤,一亩地能挣2000元。算明白了收入账,他更不愿意参加流转了。刘文善三次上门做工作,费了不少口舌,“他是我的亲姐夫,没办法,我就一次次到他家去说去谈,苦没受着,400元已经收上了,整块地流转方便机耕机收。”最终双方都让了一步,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在不影响整社的前提下流转11亩,其余的地他自己种马铃薯。

  土地流转过程中,村里还盘活了33.33公顷四等地(荒地),这些地每年只打四五百斤粮食,连成本都收不回,与丁海生协商后,村民以每亩一二百元承包出去种草。

  “以希望村整村推进土地流转为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振兴。”柯鲁柯镇政府农业干事赵德明说,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老年人种地收入少还要承担风险,经济上得不到保障。“大面积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也是大势所趋。”

  2016年,希望村一社46.67公顷地以每公顷1.35万元承包给了海东的枸杞老板,投入一年后,老板跑了;2017年,村里联系启邦合作社,租金每公顷6750元,一年后合作社又不种了。“把地撂下走了,都已经很多次了,2018年是第一次大规模流转承包。”刘文善说,在土地承包的路上,村里摸爬滚打了好几次,做了很多尝试。虽然每年都能拿到承包费,但对村民的收入影响还是很大,在枸杞地务工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枸杞不景气直接影响了劳务收入。

  通过取沙换土,村里又盘活了66.67公顷土地,确权后全村有近400公顷土地。种一季庄稼需要不少劳力,2019年整村流转后,不方便外出的村民将到丁海生的公司打工。“固定的长工负责管理地块、浇水、收割、打捆,从耙地到种直到收割完,每人每年能挣到近4万元。另外,浇完水后还有3个月的休息时间,村民还可以外出务工再得一份收入。一个零工一季庄稼也能挣到近2万元。”丁海生还说,希望村有足够的劳动力争取多用村里人,周边的安康村、花土村、德令哈村、莲湖村等柯鲁柯镇各村村民也都来他的公司务工,一年最多时需要近2000个工。

  “这事干成了,我挺高兴的。流转后地里的收入拿到手,加上外出务工挣了两份钱,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是我作为党支部书记最大的心愿。”流转合同签完,刘文善心里也踏实了。土地确权,流转承包,打造村容村貌,增加村集体收入、全面小康……今后,他要带领全村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走踏实。

柴达木枸杞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在农业农村部日前公布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人民政府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