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企带动作用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省国资委副主任朱建平接受记者专访

23.08.2014  09:29

  青海新闻网讯 2004年4月,青海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省国资委”)批准成立。自国资委成立十年以来,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资委成立十年之际,本报记者特别专访了省国资委副主任朱建平。

   记者: 省国资委成立以来的十年,我省国企改革呈现出哪些新变化,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如何实现逆势而上?

   朱建平 :省国资委成立以来的十年,是我省国有企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贡献最大的十年。骨干企业成长壮大。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100亿元的有7户,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1户,200亿元以上的有6户。西矿集团连续7年入围全国500强,是我国第二大铅精矿生产企业;西钢集团连续6年入围全国百万吨特钢企业,是我国四大特钢集团之一;盐湖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国投公司迈入西部地区信用等级最高平台行列,信保集团成为西北最大担保公司。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相继建成一批技术先进、装备一流、聚集程度高的项目;金属镁一体化技术国际领先,烧碱、聚氯乙烯、水泥等装置国内一流;培育了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特钢生产、煤炭开采等基本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国企市场化改革覆盖面达到95%以上,先后重组了青海国投公司;顺利完成“两湖合并”;将全民所有制茫崖石棉矿改制为国有独资青海创安有限公司;整合成立青海矿业股份公司、青海大美煤业股份公司;组建成立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公司、青海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规模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全省国有企业达到585户,资产总额4858亿元,是2004年439亿元的11倍;实现营业收入864亿元,是2004年的5.8倍;十年累计实现利润443.7亿元,上缴税金359亿元,全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全国处于良好水平。其中,18家省属出资企业户数达到259户,资产总额比2004年增长近10倍。忠实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全省各领域发展建设,主动化解过剩产能,保护生态,支持藏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困难形势下带头不停产、不减薪、不减员,并广泛参与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活动,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中发挥积极作用。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省国资委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支持企业保增长、调结构、抓改革、增后劲,使国有企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成为引领全省科技进步、管理创新、促进产业融合的领头羊。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已形成覆盖基础产业、农牧生态、金融信贷、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国有经济体系,并渗透到全省经济社会主要方面。

  全省国有企业发展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是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任何时候不能动摇,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特征为一体的省份,现阶段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和带动作用不可替代。

   记者: 国企通过十年发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目前我省国企发展还存在哪些困难?

   朱建平: 首先,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其次,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三,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遵循企业发展规律,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第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合作,共同为全省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从当前全省情况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我省国资监管体制还不顺畅,省、市(州)国资监管力量有待加强;二是我省国有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强,规模总量还偏小、发展层次还不高,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比较弱;三是国有企业自身还存在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我们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记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面对困难和新的要求,今后甚至未来几年,我省国企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朱建平: 今年是改革之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在充分学习借鉴、调研论证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我省《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国有经济实现形式、国有资本运营方式、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使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活力得到显著增强。

  重点改革内容包括: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行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创新国有资本运营方式;进一步理顺国资监管体制;加强企业管理和提升国资监管水平;完善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

  相信通过各项改革举措的有效落实,全省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将得到显著提高,各项改革红利必将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有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全省加快"三区"建设、建成全面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