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干部在一线: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31.05.2016  11:49

  “又下雨了!”一大早,家住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汪家村的魏应玉跟丈夫和孩子吃完早饭便出了门。

  “照顾好你爸啊!”走到大门口,她又折回去叮嘱孩子一声。自从几年前外出务工时摔伤了腿,魏应玉的丈夫便不能再去工地干活了。没了这份收入,一家三口的日子陷入困境。魏应玉想出去找活干,可卧病在床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

  “没办法,只能在村子附近找点零活,一个月活儿多的时候,能挣一千块吧!”提到过去的生活,魏应玉满脸辛酸。

  生活处处都有转机。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魏应玉一家被评为贫困户,看着“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天天在村里走家串户,和大家凑在一起谋出路,魏应玉和村民们知道,她们的生活要发生变化了。

  “这个村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格局,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观念有些滞后。”经过前期的摸底调研,很快,工作组找到汪家村的“病因”。

  有了“诊断结果”,“药方”怎么开还得细细推敲。

  经过多次商定,根据村上的实际情况,工作组将种植业、养殖业、服饰加工和劳务输出作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今年2月份,我们组织村上的75名留守妇女进行服饰加工培训,分四期培训完成后,成立了‘吉梦措’民族服饰加工合作社。”汪家村妇女代表大会主任严兴存告诉记者。

  就这样,一心想着挣钱贴补家用却又不能外出务工的魏应玉找到最好的去处。合作社4月份开始运营,魏应玉便成了这里的一员。

  “布料是服装厂提供的,缝纫机和这些设备都是村上买的!”在合作社的厂房里,魏应玉一边在缝纫机前熟练地操作着,一边笑着告诉记者,每加工一件儿童藏袍,她就能有30元的收入。“这比以前当小工轻松多了,只是现在我动作慢,一天只能加工两件,等熟练了,挣得更多!

  湛明英是地地道道的土族,有一定缝纫基础的她经过45天的培训后,很快就成了合作社里的骨干,一天完成5件对于她来说并不困难。提到这份工作带给她的变化,湛明英笑得合不拢嘴。“我们都是庄稼人,除了种地,一家四口的生活都靠我丈夫外出打些零工,女儿上大学后,家里的开支一下子增加了,日子过得很紧张。来这加工衣服,顾家挣钱两不误。虽说现在货源还不稳定,但这一个月来已经有了一千多元的收入!”在湛明英看来,有政府的扶持,今后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其实,对于汪家村的后续发展,“第一书记”马英健心里自有一本账。他说:“除了这个合作社,我们正在筹建成立一个五谷杂粮加工的公司,把村上现有的特色资源进行加工、研磨、包装,帮助村民增收,再通过组建农村‘电商’,扩大销售渠道。

  “今年我们村上还有四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村党支部书记湛国金笑着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修6公里的水渠、平整80公顷山地、对两台变压机进行升级改造。同时,积极推进‘五星级文明户’的建设。我相信,只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打好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念就会更坚定!”(咸文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