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干部在一线 “再难也要帮他们脱贫”

09.05.2016  10:26

  青海新闻网讯 11户家庭因无劳动技能致贫;6户因残因病致贫;7户因照顾家中老人无法外出务工致贫……这是张贴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乙什春一村“第一书记”、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副总队长张晓光宿舍墙面上的一张调查表。

  “刚到村里的时候,就和扶贫工作队的同事们一起走家串户,与乡亲们拉家常,对各村社村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张晓光说。去年年底,扶贫工作队带着5吨面粉、300多件衣服,慰问了6户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及村里的老支书、老党员家庭,帮扶村民15户。

  位于卡日岗山顶、化隆县南部的乙什春一村,是全省贫困村之一,村里耕地多为山地,主要种植土豆和油菜,十年中有五年会发生自然灾害。“走访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靠着这这一方水土,村里人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想要过更好的日子还得再努力想办法。”张晓光感叹道。

  乙什春一村与县城相距四十多公里,路途虽然不远但都是盘山公路,交通不便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村里产业结构单一,没有产业扶持。“村里老人和孩子多,大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政府退耕还林的补偿款和政府救济等。这样一来,扶贫的难度又加大了。”张晓光说。

  教育理念滞后也是乙什春一村致贫的一大因素。在卡日岗山区,受观念问题影响,适龄儿童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孩子没读完初中便辍学外出务工。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劳动技能,外出务工的孩子收入普遍不高,对家庭也没什么帮助。加之年龄偏小,安全意识薄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一旦出现病残或触犯法律等问题,就会使整个家庭再次陷入贫困。

  这一项项调查结果,让张晓光犯了难。“大家都知道,这个村子里的扶贫任务‘弧度难’,但是再难我们也得往前闯。”扶贫工作队成员韩海峰说。清楚了致贫的原因,张晓光和工作队开始为精准识别出的40户贫困户,制定出“一户一策”扶贫思路,开始对症下药寻找脱贫的“好方子”。

  “我也不管面子不面子的事情了,想办法要项目、要资金,我要当好这个第一书记!”张晓光笑着说。几经奔波,经过张晓光、扶贫工作队及村委们商量后,确定了申请村庄整体搬迁项目——让整个村子的人搬到卡日岗山脚下的群科镇。对于村民来说,整体搬迁出去,只是换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口袋还是没鼓起来,而这才是考验张晓光和扶贫工作队的关键。

  充分享受好政策带来的实惠,实实在在地帮助村民脱贫。张晓光动员23户贫困户参加化隆县实行的“带薪在岗+实训”的计划。“我和我的大女儿参加了实训,到时候两个人一年也能挣七万多元,干的好还有奖金拿。”四十多岁的马吾买日说。

  五保户、贫困户马双尔卜在扶贫队的联系和帮助下,住进了县福利院,生活有了保障。

  村里致富带头人马哈什目带领村子里的五户村民,通过土地共同出让和资金的投入,成立了畜牧养殖合作社。

  还有五户贫困户到村里的企业务工,剩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织他们到外地务工,积累些资金,让他们在新区做点小生意。

  村民们搬到新区之后,扶贫工作队还会开展一些关于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讲座,为脱贫致富助力。

  “搬出山沟,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离脱贫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张晓光充满信心地说。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