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农家乐”前景喜忧参半

10.12.2014  12:16

      平安县旅游资源丰富,复杂的地理结构和气候差异形成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近年来,平安县旅游业全面起步,特别是“农家乐”得到了较快发展。“农家乐”在丰富平安县休闲旅游内容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局限性也让“农家乐”的发展大打折扣。

  “农家乐”点多面广

  平安县的“农家乐”最早出现在峡群林场附近,是随着到峡群林场避暑的人增多而发展起来的,之后逐渐延伸到各个村庄以及县城附近。从平安县“农家乐”的发展和布局情况可以看出,平安县的“农家乐”一般在景区附近,借助景区溢出效应承接部分旅客,或景区途中承揽部分旅客,是对景区旅游服务的补充。景区是“农家乐”的依靠,景区的游客就是“农家乐”的顾客来源。

  “农家乐”多半是利用自己的空余房屋、庭院和自留地改建成经营场所,建设投入低。农民自己既能当老板,又能当服务员,农家菜自行种植,经营成本低。因此,到“农家乐”消费相对价格就便宜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平安县共有大小“农家乐”、生态园等60多家,且这些“农家乐”分布比较疏散,点多面广。

  “农家乐”存隐忧

  近几年来,平安县的“农家乐”数量发展相当迅速,但是随着人们需求的逐渐增高,服务环境、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使“农家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平安县的“农家乐”与外地相比没有地域特色,自身之间也存在同质化,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走进“农家乐”基本上就是打牌、打麻将、吃饭、喝茶。在餐饮上,农家菜也大致相同,没有特色菜、招牌菜。不同的乡镇、不同地方的“农家乐”,除了周边景点不同,其他如结构布局、风格内容、菜肴品种、旅游项目等大同小异。

  在经营中,“农家乐”往往各自为政,散、小、乱、弱现象比较常见,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消费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春夏季节,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培训,服务不到位。而且还存在对老顾客或者本地客源价钱比较合理,而遇到外地的生客则抬高价格“宰客”等行为。

  此外,“农家乐”在建设初期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垃圾的处理很随意,污水基本未做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甚至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规划“农家乐”时缺乏对环境应有的保护,这样不但偏离了“农家乐”的乡土味,还使优美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农家乐”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但它从出现到发展壮大一直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存在巨大的环境隐患,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相关人士指出,“农家乐”发展应注意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平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