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西宁建设为生活幸福之城护航

11.08.2014  11:17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西宁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以深化平安西宁建设为载体,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促进综治暨平安西宁建设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平安单位和行业平安创建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西宁长治久安,为生活之城、幸福之城护航。
      司法救助
      促进涉民生案件执结
      今年以来,我市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对涉民生执行案件实行专项司法救助,对13件涉民生执行案件给予救助,救助金额共计20万元。
      开展涉民生执行案件专项司法救助,不仅维护了法律的权威,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重点为涉及人民群众最基本权益的追索劳动报酬(包括农民工工资)、赡养费、抚养费、抚恤金、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工伤赔偿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挂牌督办的相关案件。在集中执行活动中,我市对十类民生案件中的“老赖”财产进行了调查、控制,防止“老赖”转移财产;在分配可供执行的财产时,可优先考虑将财产分配给追索劳动报酬(包括农民工工资)、赡养费、抚养费的申请执行人。加大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执行行为的惩处力度;对妨碍执行的人员和单位,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对拒不履行的债务人,进行罚款、拘留、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等,并充分利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将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法律文书义务的,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告知相关单位、金融机构对其予以信用惩戒,有效维护了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条街”示范
      引领平安北区建设
      城北区以小桥“1+4”精细化管理示范一条街创建活动为载体,重点加强社会治安管控、公共设施维护、交通安全及周边环境、门前“三包”等方面的综合治理,通过推行“枫桥经验”城北化,积极打造“幸福北区、平安北区”。
      小桥“1+4”精细化管理示范一条街,南起小桥十字立交桥北,北至门源路丁字路口,辖小桥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沿街商铺179家,是该区域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发达,商贸繁荣,社情较为复杂的区域。城北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行“1+4”管理模式(即设立一个精细化服务联动平台——警亭,划分四个网格,从每个网格内推选出信息收集反馈、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群众、救济救助4家中心组长店),实施网格化管理。一是以治安警亭为中心,由街道长牵头,综治办、派出所、工商、交警、城管、消防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联动小组,开展全天候值班值守及巡逻,接受市民报警投诉、咨询问路、矛盾调解等全天候零距离服务,帮助解决具体困难。二是以治安警亭为依托,充分发挥政策宣传、便民服务、舆情信息收集和矛盾纠纷调解等作用,提高见警率,提升群众安全感。三是根据地域特点和铺面分布,发动沿街商铺开展店店联防。信息收集反馈组长店收集各种信息,引导店铺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矛盾纠纷调解组长店调解路人纠纷、商户矛盾、商户与消费者纠纷;服务群众组长店设有急救箱、纸杯、针线包、雨具等物品,并且免费提供健康咨询、小件寄存、换零钱等服务;救济救助组长店负责向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到困难人员提供服务。四是积极推行十户一组值守机制,每十户商户为一组,由组长统筹安排各店轮流值班,并开展收集信息,调解矛盾,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激化。
      “两重点”助推
      大通平安集镇建设
      今年以来,大通县以建设“平安大通”为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平安集镇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努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设平安集镇,促进繁荣和谐商贸。为保障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在经济贸易集中的城关镇、塔尔镇、景阳镇实施“平安集镇”建设工程,全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在主要街道、广场、重点单位门口设置和增加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治安、城镇管理监控,有效改善了镇区治安状况混乱和环境卫生差的现状。二是实现巡逻队伍全天候。采取商户出资或出人的方式组建30人的治安、城管巡逻队伍,实行24小时轮流治安巡逻,有效震慑各类违法犯罪分子,维持了镇区的和谐稳定。三是实行店店联防户户通。将店店联防与“平安联防”相结合,在各电信用户商铺推进平安联防的基础上,确定每十户为一组,开展邻里守望、群防群治,有效防止了商铺及车辆被盗等案件的发生。
打造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组织实施了集人口信息管理、市民呼叫、视频监控、数字城管和平安大通建设系统为一体的“智慧大通——大通县社会管理综合信息中心”建设,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综治维稳信息平台。
      “三力量”守护
      东区平安和谐稳定
      虽然只是套在臂弯的一个红袖标,但对居民而言,那抹红,代表着安心、舒心。今年5月中旬,城东区启动了“红袖标”义务巡逻工程,为建设“平安东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红袖标”义务巡逻工程主要以社区、街头、场所三支义务巡逻力量为主,社区巡逻力量主要由社区(村、居委会)、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治安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退休人员、居民小区(院落、楼栋)院长、楼长等组成;街头路面流动协防力量,主要由出租车司机、环卫保洁员、送水工、送报员等组成;场所部位治安守望力量,主要由单位内部保卫人员,物业保安,加油站员工,露天停车场、非机动车寄存点看护人员,报刊亭、沿街店面业主等组成。“红袖标”工程密织了“和谐东区”平安网,实现了信息互通、力量互补、工作互动,减少了防范盲区,有效挤压了犯罪空间。
“红袖标”义务巡逻工程启动以来,就有社区工作者、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辖区保安人员、保卫人员及送报的、送奶的、送水的、清洁工等5920余人加入,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有生力量。“红袖标”们身兼法制宣传、信息传递、治安巡逻和对治安案件苗头、事件、维稳隐患及时报告等多项职责。目前辖区多起治安、维稳事件被及时处置,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区不安定因素明显减少。同时,城东区为全面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综治暨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信息报送制度,加大了情报信息反馈奖励力度,对其中6名反馈信息有功的“红袖标”每人给予1000元的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了“红袖章”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平安东区建设的热情。
      “四措施”提升
      城西区社会治理水平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最高境界。城西区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切的社会治理问题,认真寻找差距,精心谋划发展思路。
      严格执行维稳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认真落实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健全完善维稳工作机制,“清积案、化新访”,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边界地区和治安复杂场所管理,从严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投资3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平台,全力打造“数字西区”。积极探索建立“1+5+N”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推行“街长制”、“五网联动”,率先在全省启动法治西区创建工作,率先建成全省首家法治文化公园、文化长廊,开设城西司法在线微博、开通6112345服务热线、“八个一”社区矫正、“双挂”等一批新型管理模式,在排查和调解矛盾纠纷、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遵循精细化管理的服务理念,在全区建成122个大网格、434个小网格,配备配强网格负责人、网格信息员,社会精细化管理服务机制初步建成。面向社会招聘150人的社会治安专业巡防员队伍,配齐配强装备,购置现场视频传输指挥车,配发治安巡逻车,划分巡防点,接受群众求助,严厉打击和震慑犯罪现象发生。
      新组建39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55个“两新”组织社会组织,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四城联创”等阶段性工作,全区群防群治队伍达300余人,志愿者队伍近2万余人。
      “五覆盖”打造
      湟源群众安居乐业新环境
      为顺应城乡发展新形势,准确把握社会新变化,湟源县以城关镇为重点,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整合各类资源,探索推行村(社区)精细化、责任化、实效化管理“五个覆盖”,提升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全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科学划分网格,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将镇域内9个村、7个社区划分为66个网格,村、社区书记任片区网格负责人,主任、委员、镇包村(社区)干部,驻村(社区)民警、联点司法干警、卫生服务人员等组成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具体管理村(社区)网格化工作。
      推行“中心户长制”,实现户户联防全覆盖。在各网格内组织相邻的10户左右住户(楼房由一个单元)组成一个联防组。同时,积极推行电信“十户联防、邻里互助”电话一键通技防平台,达到联防联治效果。
      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店店联防”全覆盖。组织相邻5-10家店铺组成联防小组,将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消防安全、治安防范、日常巡查、门前三包等纳入网格化管理。
      健全基层网格,实现调解维稳组织全覆盖,及时满足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创新形式,实现法制教育全覆盖。以法律进村入户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行“三四五六七”工作法,实现了网格内法制教育全覆盖。
      “六到位”推进
      湟中综治暨平安建设
      湟中县康川街道办事处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强化综治暨平安建设为主线,大胆尝试“六到位”工作措施,有效推进了地区综治暨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为湟中县综治暨平安建设选树了典型。
      抓管理,领导重视到位。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直接抓,驻村干部指导抓,村支书、主任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一周一排查,一月一汇报工作制度。
抓氛围,宣传教育到位。深入开展综治暨平安建设和法律宣传工作,在各小区门口安装大型喷绘、LED屏、广告牌等宣传载体,实行24小时滚动式宣传,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
      抓保障,制度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信访举报接待制、岗位责任追究制、首问责任制、矛盾纠纷排查制、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等规章制度23项,健全完善了以分管领导为主体,以综治维稳中心为载体,以规章制度作保证的整体联动工作机制。
      抓四防,防控措施到位。以“四防”建设为抓手,建立村级义务巡逻队和小区物业治安队,并采取店店联防、安装小区电子监控探头、配备居民楼院灭火器等措施,加大社会面的管控。
抓排查,隐患处置到位。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全面排查,全力调处,对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上半年,辖区内未发生一起重大矛盾纠纷。
      抓规范,社会治理到位。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本地化新思路,建立了“办事处+小区+网格+农户”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研发了“湟中县康川街道办事处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把5000多户,2.26万人的户籍信息、家庭信息、劳务信息、年收入信息等录入系统,实行系统化管理。
      “七载体”创新
      城中社区管理服务
      城中区以南川东路街道办事处龙泰社区为引领,发挥载体作用,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一柜式”服务激发新活力。将原有的劳动保障、文化等窗口整合为6个综合窗口,实行“一岗多能”工作机制,为社区群众提供预约、代办、上门等特色服务项目。
“呼叫通”情暖空巢老人。社区开通了集“紧急求救”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爱心热线,24小时服务,共为辖区67户空巢老人免费安装了“呼叫通”,累计救助或代办事项40余人次。
      “政策触摸屏”方便居民查询。自主研发、自行设计社区PPT办公服务软件,把国家政策法规及办事流程全部录入微机,通过触摸屏公开办事流程、需要准备的材料,方便了群众,体现了社区现代化建设的思路。
      “邻里互助服务队”促进社区和谐。由社区干部走访和引导,建立“邻里互助服务队”,建立志愿者特长信息库,为居民提供管线、电路、家电等维修服务、开展纠纷化解、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目前,注册成员已达到61人,提供志愿服务111次。
      “岗位银行”助力居民就业。社区依托“星级就业示范社区”优势,专门设立了2个就业窗口,提供“岗位银行”服务。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调,为求职人员提供合适的岗位需求。目前,已成功促成14人就业。
      “一米阳光”映亮群众心房。“一米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城中区首个未成年人校外心理辅导站,采取“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分设心理治疗区、心灵阅读区、情绪宣泄区和专业诊疗区,解决辖区内孤寡老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的“烦心事”。
      “亲子乐园”聚集少儿童趣。设立了早教中心、手工区和娱乐区。社区为保留辖区深厚的机械行业文化底蕴,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辖区原有老机电行业相对集中的优势,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手工区,为辖区儿童提供了安全、舒适、欢乐的娱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