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故事 行进海东:1979年,他做了第一个轮子秋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互助这个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再次迎来众多游客,这里的轮子秋表演引来游客的啧啧称奇。和诸如土族婚礼表演等一样,轮子秋早已成为互助土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轮子秋表演也成为互助旅游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轮子秋的诞生却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并且轮子秋的历史并不遥远,它竟然是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胡宗显1979年的杰作。
木车轮上的童年梦想
今年已是73岁高龄的胡宗显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个体育迷至今仍在迷恋体育节目,家里的电视基本上就锁定在央视五套。也正是对体育的痴迷,让他和轮子秋有了难解之缘。
童年时的胡宗显特别喜欢运动,骑马射箭这些民间体育项目样样精通。说起民间体育,都具有娱乐的特征和成分,如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北山跑马、南山射箭等,都是农牧民群众在农闲时的一种休闲和娱乐项目。由于生活条件受限,胡宗显小时候的娱乐项目并不多,特别是夏秋丰收季节,也无人顾及娱乐休闲,但胡宗显和小伙伴们却照样能找到“道具”自娱自乐。
八九月份,土乡大地被涂抹成金黄色,碾场上开始堆满油菜和青稞,它们颗粒饱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毛驴拖着碾子在场上转动,发出吱吱的声响,如同一曲欢快的土族乐曲。碾场边,拉运粮食的木轮车却无法安静下来,几个孩童把车子的木轮卸下来,一个轮子着地,另一个轮子便悬在空中,孩童们用手扒着木轮的边缘,转动出一串的欢乐,胡宗显就是这几个孩童中的一个。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童们嬉戏的车轮会成为一项创造发明。
第一个轮子秋诞生
1979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召开,青海撒拉族和土族被确定参加开幕式表演。青海省体委张德发处长找到时任互助县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的胡宗显,向这位熟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老书记求助。两人当即一拍即合,决定从木车轮上找突破口。
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前的一个月,胡宗显开始对木车轮进行全面改造。首先将木车轮改为铁质轮子,套以滚珠轴承,下有圆盘带狮子样的底盘固定在地。基础的工作完成后,剩下的便是精雕细琢。第一个难题就是怎么给这个轮子取名字,因孩童们在木车轮上嬉戏时适逢秋收季节,最后确定命名为“轮子秋”,因此又在柱头尖上安放了铁制的麦穗模型。为了能够体现出土族民族特色,还在轮子秋外部用土族七彩绣饰进行了装饰。
就这样,第一个轮子秋诞生了。
用以表演的工具做出来了,并不等于大功告成,怎么表演才是问题的关键。胡宗显又参与表演技巧的设定,同时互助县文化馆也参与进来,将土族的安召舞及民族音乐也融入其中,村里专门抽调4个人进行排练,现文化馆的张寿生负责动作的排练,村里的刁忠负责音乐指导。刚开始时,表演者从飞速旋转的轮子上摔下来是常有的事,年轻的阿姑、阿吾们拍拍身上的泥土接着练,最终练就了舞蹈、音乐、动作完美结合的轮子秋。当年6月份,轮子秋第一次亮相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现场,引起一片喝彩声。
从奥运会到非遗项目
轮子秋从诞生之日起就和体育结下了缘分,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互助土族轮子秋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轮子秋表演,让国内外观众倾倒。胡宗显对此表示,轮子秋的动作造型都是土族的一些传说,没有刻意的发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中,轮子秋的顶端站立一个大青鸟造型,寓意吉祥,平时柱尖上放置麦穗,寓意五谷丰登,七彩绣饰代表土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彩虹的故乡,而周围的安召纳顿舞蹈和表演时的土族民间音乐,都是多年来的民族文化呈现。
数名身着民族盛装的土族姑娘和小伙子们足踩悬吊在铁盘边缘的踏板,随着大圆盘飞快地旋转,并不时作出“寒鹊探梅”、“雄鹰展翅”、“猛虎下山”、“孔雀三点头”、“金钟倒挂”、“春燕串柳”、“蛟龙出海”等各种高难度空中动作……在互助土族风情园,轮子秋在记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轮子秋不仅走出了大庄,走出了互助,走出了青海,还走进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名录,作为轮子秋的非遗传承人,胡宗显早已走下轮子秋,但他希望通过这个民间体育项目,把土族的文化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