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写给2021年全国两会的青海报告

07.03.2021  22:12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作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示。同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视察指导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为做好青海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过去五年。

  回顾这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五年,青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深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全国率先实现疫病清零、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清零、疫点消杀清零、重点防控区清零、非重点防控区清零,全力抓“六保”促“六稳”,“十三五”圆满收官,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上,为“十四五”乘势而上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石。

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

——全省经济总量跃上3000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青海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与此相印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中,“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排在首位。

  在绿波盈盈的察尔汗盐湖岸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三大工业园区已成为青海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占比超过60%,加快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在国家电投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如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黄河水电公司引领企业发展、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利器。公司全年电子级产品销量较上年度提高117%,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5%;高效IBC量产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7%,研发效率超过25%,成为全球仅有的3家,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量产的高效N型IBC电池组件生产线;N型TOPCon高效双面电池量产量产效率提升至23.3%,研发效率达到24%,青海光伏制造业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以“一优两高”战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我省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

  依托盐湖丰富的锂资源和日渐成熟的提锂技术,青海锂电产业集群发展,产业规模日渐壮大,全国三分之一的锂电池产自西宁,以锂电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世界首个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大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启动送电,“百日绿电三江源”再次刷新世界清洁能源供电纪录,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加速推进,青海已成为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大、集中式光伏发电量最大的省份。

  启动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海东撤地设市,湟中撤县设区,培育出茫崖、同仁等新兴城市,兰西城市群合作共建开启新篇章,青海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此外,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全国首个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园投运,西北首台根镜像服务器上线运行;平台经济加速成长,西宁综合保税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交易额达到31.8亿元;生态经济不断壮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全面有序展开,青海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旅游业加速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富民增收的美好事业。

  在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过程中,青海基本形成综合运输骨干网络,格敦、格库铁路建成投运,西成铁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000公里,“一主六辅”民用机场运营格局全面形成。大电网实现县县通,全光网青海基本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等建成通水。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公园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作出指示最多、要求最严、最具体的就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最牵挂的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进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青海工作时提出了“三个最大”“四个扎扎实实”“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等重大要求,再三提出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资料显示,青海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左右,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青海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

  2017年8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正式施行,为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7年9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

  2019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2019年8月,作为我国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的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题的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论坛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西宁共识》。

  作为先行先试的示范省,青海对照中央要求,统筹双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已全面完成体制试点任务。

  在体制试点的进程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着力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切实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让生活在当地的原住民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践行“两山”理念,开设特许经营活动试点,为原住民生活改善提供产业支撑,当地牧民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正在收获“金山银山”……种种的探索实践让青海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路子,并为统筹布局和探索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家公园集群奠定了基础。

  此外,青海加快编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方案,积极开展保护地球“第三极”行动,发布实施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融入并服务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持续加强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要生态板块保护,五级河湖长制全面建立,林长制、草长制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基础不断厚植。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西宁市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

  在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多年来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持续实施,加上受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川融水增多、降水量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凸显。

  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能力逐年提升,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可以说,三江源生态状况进入全面好转的新阶段,青海生态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

民生福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办成了一批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实事好事

  青海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各族群众对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迫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建设等民生工作,让各族群众不断有更多获得感。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用心用情、尽心尽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推动一批民生实事工程落地见效,办成了一批社会各界热切期盼、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实事好事。

  在脱贫攻坚战中,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退出,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清零”,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疫情大考中,青海全力应对疫情影响,在一个月内实现了18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两个月内转入常态化防控,率先在全国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等级由一级调整到四级,率先在全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保证了群众基本生活安定有序。

  在稳就业中,我省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职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军转安置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创业扶持和就业促进政策,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产能过剩企业职工等群体就业创业作为重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1.58万人次。

  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我省全面抓好抓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扩大公办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健康事业发展中,巩固医改成果,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大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快妇幼医疗机构和康养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努力织就全生命周期康养服务网。

  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优抚安置,逐步提高医保和养老金标准,稳步推进参保扩面工作。不断完善养老规划,健全养老政策,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老年之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着力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全省各地持续加大民生支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族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民生福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为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建设新青海,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提出“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释放出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

  全省各级党组织牢牢扭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将“两个维护”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最高标准,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重要文件、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贯彻措施,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不折不扣落实。

  我省全面总结两批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持续推进“8+3”专项整治落地见效,出台巩固深化成果的若干措施,推动守初心、担使命制度化长效化。

  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突出“两个维护”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政治监督。制定省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推动省级各班子、有关单位党组(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出台市州、省直单位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述责述廉办法,完善政治督查长效机制。

  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重点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生态环保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监督执纪问责,严惩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巩固和拓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成果。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狠抓重要节点作风建设,从严查处典型问题,部署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作风整治,开展“人员大培训、岗位大练兵、环境大整治”活动,持续解决困扰基层和一线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我省把推进巡视巡察工作作为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具体体现,加强巡视巡察规范化精细化,完成十三届省委第七轮第八轮巡视,推动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最大化”。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把日常监督挺在前面,稳步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基层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全省上下通过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规矩立得越来越严,熔炉烧得越来越旺,环境营造得越来越好,为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理解上更加深刻,在贯彻落实上更加自觉,坚持“两个生态”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扛,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主线,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同时,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回首过去,青海各族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跑线上。正如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那样,领袖思想是奋勇前行的根本指引,党的领导是战胜困难的坚强保证,人民至上是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生态保护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新青海精神是阔步前进的不竭动力。青海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只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省情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就一定能够把青海的事情办好,推动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薛军 花木嵯)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