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六大主要工作任务

21.01.2016  11:58

  ——张晓容在西宁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摘登

  【总体要求】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131”总体要求和“12315”总目标,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履职为民的坚定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在继续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开启“幸福西宁”建设的新征程。

  2015●西宁新成绩

  【新台阶】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亿元,增长10.8%。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增长13%,总财力突破3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10%、8.7%。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2.6%以内。

  【新进展】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达到1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工业预计分别增长16.7%和23%。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获批,西宁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落地大通,启动城北区“双创”空间聚集区建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着力加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培育“湟中燕麦”等20个农业品牌。

  【新特色】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城市总规修改获国务院批准。北川河综合治理核心区加快建设,海湖新区基本建成。启动“畅通西宁”三年攻坚计划,按照系统化解决、综合性施策的思路制定出台了六大行动方案。南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初步构建了“外环内网”的交通大格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6%,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新亮点】上级试点走在前,综合医改等改革在全省领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提前一年清零,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97项,总精简率达71.6%,成为西北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全面完成市级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式运行,公布市级政府权责清单。开放合作充满新活力,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0亿元,同比提高15%。

  【新提升】年初承诺的6大类39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总支出的81.4%。启动脱贫攻坚行动,当年脱贫4万人。

  2016年六大主要工作任务

  任务一:稳增长见实效

  稳增长仍然是今年的首要任务,要落实好中央和省市稳增长促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超前研判、主动作为。

  措施一:结构性改革要主动抢占先机

  按照骆惠宁书记“全方位地做,加大力度去做,持之以恒地做”的要求,力争用3到5年时间,闯过结构调整这个转折关口,完成一场深刻变革,开创西宁发展新境界。

  措施二:加大支出保障重点

  围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创新创业等国家试点项目,加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等争取力度,继续实行专项资金争取排名督办制,确保全年专项资金总量增长20%。全力以赴提升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力争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支出突破300亿元。

  措施三:用好金融支持实体

  落实好政府性资金存款与银行贡献挂钩机制,协调、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新增贷款增长20%以上。拓展企业上市、企业债券、股权交易等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00亿元以上,增长15%。

  措施四:加强运行监测主动防范风险

  紧盯工业十大产业和重点企业、三产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特别关注价格涨落、成本增减、市场供需等动态变化,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业经济和服务业形势分析会,加强会商研判和运行调度,主动采取措施,提高中微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任务二:扩内需促投资

  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奋力爬坡的关键阶段,要保持足够的投资强度、促进消费快速增长。

  措施一: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要切实加大基础设施、结构调整、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抓好市级146项重点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狠抓重点领域投资,扩大民间投资,强化要素保障。

  措施二: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

  围绕推动服务、信息、绿色等六大领域消费,大力发展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促进旅游、健康养老、住房、信息消费。

  任务三:调结构促转型

  立足“十三五”推动“两个转型升级”,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加力增效,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等新的增长点,力促产业提质增效。

  【工业方面】

  措施一:做优存量,推进传统动能加力增效

  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打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桥电压小上大等199项技改项目。

  措施二:扩大增量,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项目。要把打造全国重要的千亿锂电基地作为重中之重,抓紧实施锂电正极材料、储能电池、隔膜等项目的同时,再引进一批产业链项目,加快打造锂电全产业链。

  措施三:增强活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新培育规上企业不少于20户。落实“千户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和“轻工业提升工程”,全面推动88户轻工企业扩能增产,助力全市工业稳定增长。

  措施四:助推引擎,全力支持园区发展

  加快园区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进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为园区发展创造条件,让园区轻装上阵,提升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全市经济贡献率。

  【农业方面】

  措施一:加快农业现代化

  全力推进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创建湟源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湟中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西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措施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鼓励农民合作与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促进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产业链增值更多的留给生产地和农民。

  措施三:加强资本运作

  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多种形式的农牧业规模主体倾斜。

  【服务业方面】

  措施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更高效

  申报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狠抓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中国(西宁)国际清真产业园等建设,加快编制西宁综合保税区方案,做好申报工作,尽快建成辐射高原,连接“一带一路”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基地。

  措施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更便民

  全面落实加快生活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建设一批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和健康养老等领域重大工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化转变。

  任务四:出重拳严治理

  要坚持增绿护水、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方向,在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上作出示范。

  措施一:强化保护加快建设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红线,加大对周边森林、河湖、农田、湿地等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保护。构建“一芯两屏三廊道”的城市生态屏障,完成“三北”防护林、南北山三期等绿化造林和南绕城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工程。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全覆盖工程。

  措施二:持续发力综合治理

  持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各工业园区企业污染治理,强力推进桥头铝电烟气脱硫、祁连山水泥粉尘治理等15个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完成5000辆黄标车淘汰和119蒸吨燃煤锅炉改造任务,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

  措施三:低碳循环绿色发展

  实施好东川、甘河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甘河工业园低碳示范试点工作,开展“万家企业”节能降碳行动,在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行业开展专项对标活动,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以上。

  任务五:惠民生兜底线

  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继续实施好重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措施一:大力推进精准扶贫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精准识别、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动态管理,编制完成“八个一批”扶贫攻坚专项行动方案和9个行业扶贫专项工作方案,今年确保80个村整村脱贫,2.6万人提前脱贫。

  措施二:注重以创业促进就业

  落实好稳岗补贴政策,稳定现有岗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利用好全市23个创业孵化基地,实施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确保全年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不低于87%,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增加就业容量。

  措施三: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落实好国家各项增收政策,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好园区、建筑业等用工对接,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发展特色高效品牌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注重增加二、三产非农经营性收入,着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

  措施四:更加关注社保托底

  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完成社保卡发行发放任务。整合临时救助、财政扶贫和社会捐助资金,建立贫困家庭高等教育全过程资助制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对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困难家庭燃眉之急。

  措施五: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启动三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程,继续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全面完成103个农村幼儿“走教点”改造,建设2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实施城乡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

  措施六:推动资源下沉促进卫生公平

  启动实施创伤急救、消化病、中西医康复诊疗中心和妇幼保健中心等特色医疗卫生项目。加快建设城区二级医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等项目,下沉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措施七:提升文化体育服务水平

  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启动湟中民族风情园、城西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办好第十届中国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青年电影展、穿越丝路国际徒步节等活动。

  措施八:稳控物价要再出实招

  加强肉、菜、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储备,确保重要商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建设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二期和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发挥国有农产品控股流通公司引导作用,建成150个社区平价便民服务中心,国有企业蔬菜供给能力达到40%。

  任务六:抓改革促创新

  按照“四个搞清楚”的要求,突出西宁特色抓改革,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造改革高地。

  措施一:简政放权要提高实效

  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局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和要件,打造“模块化”行政审批模式,加强与上级、平级、下级部门的协同联动,建成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大厅”。

  措施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加快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青大科技园建设,加大锂电、光伏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措施三: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对农村宅基地制度、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国家重点改革任务和创建省级生态县、支农资金切块下拨等省级改革试点,要努力创造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措施四: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招商

  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施好湟水流域综合治理世行贷款利用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24亿元。(文字整理 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