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书写在戈壁中的铁血壮歌

17.09.2019  16:5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青海油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

  荒凉,是青海油田所处自然环境的代名词。能被称作“油田”的地方,所拥有的不止荒凉,正如沟沟岔岔的荒山和漫山遍野的抽油机,一切都在告诉人们,青海油田其实很有“故事”。

  比如赵科用鲜血和热泪换来的故事。

  “罐区液量还有多少?还够不够?”如果是在工作现场喊出,那么谁也不会记得这句话,可自从赵科在截肢后的那个夜晚从睡梦中喊出后,却被大家铭记于心。

  ……

  赵科时任中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大队指挥。井下作业公司顾名思义,维修油井,改造压裂油层,从而达到顺产、增产。

  这项工作是油田生产中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之一,长期工作在野外,生活在野外,井喷一身油,寒冬一身冰,是干这行的石油工人真实写照,但他们却有个响亮的名字——“高原铁军”,赵科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44岁的赵科,和其他工作在青海油田的石油工人一样,迎着荒凉的戈壁瀚海风风雨雨,为祖国献石油。作为一名“油田二代”,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不管是在青海油田采油作业区,还是在省外新疆、玉门、陕北、内蒙油田,都留下过他工作的足迹。

图为赵科(左4)接受记者采访。

  赵科本就是千万个青海石油人中的普通一员,却因为这件事而不平凡。2018年,是压裂技术服务大队最为繁忙的一年,对于赵科而言也是一生难忘的一年。

  当年7月28日,坐在压裂现场指挥车上的赵科突然感到腿部传来剧痛,但他仍坚持指挥直至结束。本以为吃了止痛药会好一些,可谁曾想,第二天,赵科腿部病痛的情况持续加剧,经同事们再三劝他返回基地检查休息。

  8月4日,赵科右腿开始发青,疼痛不断加剧,回到青海油田敦煌基地后,他被检查出“腿部动脉血管堵塞”,医生建议马上转院。在入住西安一家医院后的当天,他便收到了“病危通知书”。

图为负伤前的赵科正在检查压裂车辆。(青海油田党委宣传部供图)

  主治医生告诉赵科,因为耽误,他失去了一周内最佳治疗时间,腿部血管被堵死,肌肉萎缩,溶栓剂已经无法奏效,要保命,唯一选择是进行右腿高位截肢手术。

  得知结果,赵科沉默了。顶着绝望的心情,他经过了3次备受煎熬的手术。麻醉剂让赵科的意识模模糊糊,只记得身边忙碌着医护人员,只记得每次被推入手术室的时候家人紧紧握着他的手,只记得泪水浸湿了家人的衣襟。

  做完手术的那个夜晚,赵科久久不能入眠,在药物的作用下,他只能做到半睡半醒,身体的剧痛一直折磨着他,望着病房的天花板口渴难忍,只能用微弱的语气呼叫着家人和陪护同事……赵科情绪一度低落,便缓缓睡去。

  事后赵科告诉我,那一夜他掀开盖在身上的薄被,看到高位截肢的右腿,心口一阵酸楚,脑海中一阵空白,他想了很多,想到没有了一条完整的右腿,以后工作生活怎么办?家人怎么办?

压裂大队作业现场。(摄于2018年11月)

  就在赵科睡着后不久,守夜的同事听到了赵科唇齿间说出的模糊声音——“罐区液量还有多少?还够不够?”话一出,同事当场泪奔,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压裂“战场”却是赵科最牵挂的事。

  身边的人都知道赵科有着“拼命三郎”般的干劲,可他说出这句话多少让大家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赵科自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井下作业一线工作,初到压裂技术服务大队时,他面对的压裂车组,无论是1400型,还是2000型都是美国进口的,原理结构复杂,所有的资料也全是英文的。说明书上大量的专业用语难倒了众多同事,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对此,他没有退缩,那些日子,他一边看着专业英语书,一边拿着技术书籍,一点一点,终于掌握了新设备的原理和仪表校验、维修技能,这样的事情感人、也挺多。

  赵科的座右铭是“多留书桌少留牌桌,多闻书香少闻酒香”。工作之余,他主动学习参加了自学考试取得了法律专业、石油工程大学文凭。2013年,走上压裂指挥岗位他就一心扑在工作上,5年时间中共指挥400多口压裂井,施工成功率高达98%以上。

  一个热爱“压裂”的人,最终离开压裂指挥的岗位,这是截肢后的赵科所不能接受的。

图为负伤前,赵科正在指挥压裂车辆现场作业。(青海油田党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初,同事们自发看望返回敦煌基地进行康复训练的他。当同事们看到赵科的大腿因为承受了巨大的重量,被义肢磨得血肉模糊时,泪水夺眶而出。即便是被病痛的持续折磨,即使伤口长好后再次被磨烂,赵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联系单位,尽早返回岗位。

  今年6月中旬,赵科带上假肢返回岗位,到岗的第一天他说了一句话:“终于回来了,我可以干老本行了。”在参加大队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他面对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激动的泪水浸润在汉子的脸上,与会人员扶着他一同站在党旗下,郑重进行了宣誓……

  大家都清楚,赵科再也干不了自己热爱的压裂岗位了。可是,赵科不妥协,他拒绝了公司为他安排的敦煌基地的职工作,执意要来压裂一线。直至今日,他仍然在争取。

  赵科的事迹在青海油田广为传颂,在一次劳模事迹演讲结束后,他给共事多年的同事许崇海发了这样一段信息:“今天跟我一起讲述故事的一共有7人,2位老前辈,2位上级领导,1位专家加油田劳模,还有一位勘探的年轻副经理,我跟他们比差距太大了,7人之中我是最特殊的那个,应该是因为我的残疾吧……我自己讲自己的事情,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所以才会有感受和感情,想想自己的遭遇和所受的痛苦,真的是伤心。但是你和大家对我的帮助和关爱就又是我康复的动力。”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看完他二人的聊天记录,许崇海对着我说。

  我曾问过赵科,是什么驱动着他一定要返回一线工作?

  “在这里能找到一种……一种……一种归属感。”赵科想了一会说。

  “归属感?”我问。

  赵科看着我,眼神中带着认同说:“对,归属感。”

  最终,在赵科的演讲稿中找到了他所说的“归属感”——“仔细想想,干这份工作我们未必对得起深爱我们的家人,亏欠他们太多,太多。风吹石头跑的环境,夫妻分离,难尽孝道,随便一样可能就会让人难以接受……身处熟悉的环境,面对曾经的脸庞,看着身前的党旗,我的泪水又一次充盈在眼眶,因为这里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但我们应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务实肯干,处处争当创一流的表率和标杆……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是的,共产党员赵科做到了,并在苍茫戈壁中书写下了一曲铁血壮歌。